全部

农业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探析(2)

来源:《农业生态文明论》

作者:苏百义

2020-04-09 17:14:04

(二) 化学农业文明的“天人相分”

西方近代以来,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高扬人的主体性,开辟了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新时代,其实质就是确立了“天人相分”的理念,强化了西方文化“外王”的道路,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成了世界的主宰,形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在这种背景下,化学农业取代了传统农业。一方面,农业产量翻倍增长,满足了人类及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食品的污染而导致人类疾病的爆发。“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每年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

我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如果说解放前,我国农业基本是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有机农业,那么,解放以后,“天人相分”理念伴随农业科技的发展慢慢侵占了中国人的心灵。我们以“人定胜天”的认知,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其乐无穷的英雄主义气魄,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胆量,通过压沙换土、改造山河的方法甩掉了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全面封锁。这一时期对自然的改造主要是通过人力、畜力来完成的,没有造成对农业生态的毁灭性破坏,大、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大量农田的开垦、植树造林等活动是对农业生态的改造与保护,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近20年来,伴随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农业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目前农业生态出现的困境,从形式看是大自然无情地报复人类,从实质看则是人类自己糟蹋自己、伤害自己,是人类的文明出现了问题,是人的“天人相分”思想的问题。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的行为,必然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等等一切存在都看成是认识、改造的对象,通过这样的路径,人类就可以把握规律、掌握必然,确证自己的成功与价值,获得自由与幸福,这显然是白日做梦。……。 “破解自然之谜的人必定是杀父娶母的俄狄甫斯”,这一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向人们发出了庄严的警告: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三) 农业生态文明的天人合一

历史发展到今天,面对农业的生态困境,是继续走化学农业文明的道路?还是回到传统农业文明的老路上去?可以说化学农业文明的道路是死路一条,返回传统农业文明的老路上去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唯一的选择是走农业生态文明之路。“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大道的另辟蹊径,而是在继承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旧文明的一种扬弃,它旨在调整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 如果说传统农业文明是农业文明的肯定阶段,化学农业文明是农业文明的否定阶段,那么,农业生态文明就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经过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三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发展过程。但事物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如果说传统农业文明彰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化学农业文明表达了“天人相分”的思想,那么,农业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必然是天人合一。

农业生态文明的“天人合一”即“天人对立统一”。农业生态文明的天人合一是“天与人的对立统一”,这是其实质内容,该理念积极汲取了传统农业文明核心理念统一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张扬了其整体思维方式,同时又融入了“天人相分”对立理念的长处,克服了其不足,为人类行为划界,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从形式上具体表现在“人、社会、农业”三个方面的健康。人、社会、农业的健康是指三者内部构成各要素以及彼此的关系整体和谐统一。

三、农业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的形式

(一)人的健康

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确保人的健康就成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就是说,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切成果都呈现人的健康理念。一方面,从质上说,人的健康是指一个人思想、心理以及个人行为表现出统一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言行一致、身心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人性健康等。身体健康主要指人的肉体健壮、发育良好,这是一个人真正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处于一种正常的状态,如性格完美、情感适度、态度积极、行为恰当等心理状态;思想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灵魂健康,即具有正确、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思想健康统称为精神健康,具有仁义廉耻、公平、正义等道德良知,一句话就是具有天地良心。对于一个人来说,灵与肉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否则,就是一个不健康的人。人性的健康主要是通过个人行为生成的使人成为人的善的特征。另一方面,从量上说,人的健康是指人口数量、男女比例、年龄结构等人口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相适应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农业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不论是农业生产动机,还是农业生产过程、农业消费方式,首先要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确保人的身体健康,这是目的。否则,生产的食品不安全,吃的是毒饭、喝的是毒水、吸的是毒气,则农业就是杀人的职业,毫无健康可言,人类的农业文明也就走到了尽头;其次,农业满足人类精神健康的需求。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不仅生产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而且生产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农业是人与自然的粘联,在农业劳动过程中,人类认识了自然,把握了自然万物发展的规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就是通过农业文明的凝练得以延续发展的。没有健康的农业,就没有健康的人类精神。“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人们衣食无忧,才能有人的健康精神。如果人们整天为食品安全发愁,那么,人的身体、精神能健康吗?人是精神的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精神的展示。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实际上是人的精神出了问题,人性出了问题。

(二)社会的健康

“社会的健康”是指社会思想、社会心理、社会制度、社会行为的和谐状态。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只有社会的健康,农业生态才会健康;而只有社会适应了生态自然规律,社会的健康也才是可能的。

在人类思想史上,存在两种对立的社会思想。一是以人性本善论为前提的中国人本社会思想,主要以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友善、和谐、统一,强调“亲情仁爱”、“血浓于水”;另一是以人性本恶论为预设的西方科学社会思想,以欧美文化思想为代表,强调自我,强化人对自然、社会、他人的征服与对立,张扬“丛林法则”。那么,哪一种社会思想更能使社会健康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人本社会思想以牺牲个人的欲望、需求为代价,过多地给予、满足他人、社会、自然的需要,成为“无我”的社会文化,鲁迅称之为“吃人文化”、“奴性文化”。正是压抑个人的欲望,使个人无欲,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社会的稳定,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的完美,具有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倾向;西方科学社会思想以牺牲社会、他人、自然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欲望的满足,确证自我价值的存在,形成了“他人是地狱”、“人与人是狼”的生存困境,自然成为人类任意宰割的对象,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在所难免。不论是中国人本社会思想,还是西方科学社会思想,都是以牺牲人的欲望、利益为代价谋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是牺牲的动机、对象、路径、效果不同罢了。正像弗洛伊德所言,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的欲望为代价的,文明就是不文明。

实际上,人性先天本无善恶,只是由于后天的培养、环境的影响,在具体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善性的人或者恶性的人。也就是说人性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况且,善与恶只是事物的两面性,世界上既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两者都是相对而言。既然如此,中国人本社会思想与西方科学社会思想的前提理论基础都存在片面性和不足,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自然问题早已隐含在思想理论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健康的人性理论思想就成为当今处理人、社会、自然关系的关键。只有消解人性的善与恶对立思想,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才能从根本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与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对立,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健康发展。

(三)农业的健康

“农业的健康”是指农业系统构成各要素及彼此关系的和谐状态,主要包括农业环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系统的和谐统一。农业系统是否健康的根本标志在于农业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是否得到有效循环、转化和补充。农业系统是一个自然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循环再生产物质的大系统,年复一年的农业生产实质是在人的主导下动植物的自身循环再生产,不仅受动植物内在的遗传规律支配,还受外在的水、土、气候等多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有人、动植物、环境的健康以及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形成的农业系统的健康,农业生产才能获得最优值。否则,不顾客观实际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忽视养用结合,就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酸化板结的结果。我国多年的粮食连续高产,耗尽了地力,再通过超量使用化肥补充损失的物质与能量,造成大量的微量元素无法弥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困境;在动物养殖和水产养殖过程中,大量的抗生素、激素用来饲养动物、鱼虾等,结果是产量大增而品质下降,不健康的产品直接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因此,农业生产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把断裂的物质、能量循环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坚决反对“杀鸡取卵”的做法。必须把农业系统作为自己的生命加以养护,使之休养生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健康的农业系统有赖于森林、草原、水域、生物多样性等外部生态环境的支持、保护和调节,只有不断优化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才能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也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农业系统。

可见,农业的健康是人、社会健康的结果;没有健康的人、社会,也就没有健康的农业。只有人、社会、农业三者的整体健康,才是农业生态文明“天人合一”的内涵。 

(本文节选于苏百义著《农业生态文明论》一书,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作者,苏百义,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闻不若见 知不若行——杨升庵的治学之道

杨慎以学问广博著称,他在哲学、训诂、历史、名物考据、诗词歌赋,乃至天文地理、戏曲音乐、古谣搜集等很多领域都广有建树。[详细]
学习时报 2020-12-25

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优化路径

我国养老的关键和重心在农村,突破口也在农村。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为...[详细]
中国社会报 2020-11-20

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机遇

市场经济改革不但推动着农民生活方式和基层组织工作方式的变化,也推动着基层党组织理念的转变,使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11-20

用法治方式推进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写在《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即将施行之际

2020年3月26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详细]
中国人口报 2020-04-14

社区体育与生命质量——一个来自烟台的调查

生命质量与社区体育研究相结合既是生命质量研究学科领域的新拓展,又为传统社区体育研究带来了活力之源。研究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SF-36量...[详细]
《传统体育社团的福利功能研究》 2020-03-25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德产业合作——以山东省为分析重点

“德国技术”与“中国制造”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全球“智造”新高地是当前经济发展决策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期盼。但其实现路径正在探索中。...[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3-03

文学名著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地方实践与提升路径:山东例证

文学名著旅游资源因为稀缺性、垄断性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当前,文学名著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总体上产业化程...[详细]
《改革》 2020-02-28

创新驱动导向下财政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路径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节点。其中,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构成,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与...[详细]
《云南社会科学》 2020-02-21

养老机构发展瓶颈及其破解

为深入了解和剖析当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问题,探索破解之道,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联合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于2016年8-10月对山东省...[详细]
齐鲁网 2020-02-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农村改革是农村的一场产业革命,是一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以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详细]
齐鲁网 2020-02-19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动因、架构及其路向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切入点、生长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详细]
齐鲁网 2020-02-13

泺口古镇研究的缘起、内容与价值

在这个全球化与地方性并重的时代,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泺口古镇在济南城镇发展史上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详细]
齐鲁网 2020-01-21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