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齐鲁网

作者:王兴国

2020-02-19 18:01:02

一、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历程与阶段划分

中国农村改革是农村的一场产业革命,是一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以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历程为线索,可将中国农村改革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78—1987年,快速起步阶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确定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并制定了一系列放宽农业的政策,农村改革的序幕开启。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对联产承包制进行了肯定,并提出要在全国推行。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也在逐步开展。政社分开,取缔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规定了实行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及具体实施办法。村民自治制度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农村推行实施。经过这10年的农村改革,无论是对农村自身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这10年被部分学者称为“黄金10年”。

(二)1988—2001年,曲折发展阶段

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重点解决供需失衡、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等问题,自此三年治理整顿开始。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首次剧烈波动甚至负增长就出现在这一整顿期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乡镇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约束,归其原因可以概括为资金紧缩、市场疲软和一些行政措施的不当。1991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1998年10月,在改革开放20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20年来的基本经验,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农村改革迎来了第二个快速推进阶段。

(三)2002—2011年,平稳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这些改革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转折,带来了体制上的突破、理念上的创新、发展方式上的转变。这一时期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农业国际化。以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农业发展开始步入全新时期。按照世贸组织协议的加入要求,我国对关于农产品贸易的国内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正在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国际大家庭。

(四)2012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踏石留印、蹄疾步稳,不仅为农业农村发展不断积聚动力、创造着活力,也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动能。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近年来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向全国逐步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在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引导农民发展股份合作的同时,改革也注重完善集体产权权能,赋予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相关权能。

三、中国农村改革的突出成就与成功经验

(一)农村改革的成就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从人民公社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释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改革使长期被压抑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截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由原来的年产30476.5万吨/年增长到62143.92万吨/年;棉花产量则由216.7万吨/年增长到560.34万吨/年;水产品产量由465万吨/年增长到6699.65万吨/年;肉类产量由1062万吨/年增长到8625万吨/年。其中,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创造了9%左右耕地养活20%人口的世界奇迹。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4年,首次实现了新中国农业史上农民人均年纯增收300元以上,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21.71元。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1%下降到2015年的37.1%,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16年年底的4335万人,并计划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全国农村已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

农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在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的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大农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种植业比例明显收缩,从1978年的80.0%下降到2015年的56.1%;牧业产值比重稳步提升,从1978年的15.0%上升到2015年的29%;林业产值的比重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4.0%左右;渔业产值份额增加显著,从1978年的1.6%提高到2015年的10.6%,其份额自1987年超过林业产值比重。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变革,促进了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92.4%降低到2014年的60.1%,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提升。

3.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13年,自来水受益村数达460729个,通汽车村数达584590个,通电话村数达583164个;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3906.8万千瓦。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全国沼气用户达4300万户,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覆盖沼气用户70%以上;义务教育投入大幅增长,2014年增加到11993亿元,“两免一补”使1.5亿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14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3627.3万人,补偿收益165220.6人次,基金使用率达95.5%;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

总结40年来的农村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1.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民群众作为改革的获益者和当事人,在制度创新中具备无限的动机、智慧和能力。农民作为农村主体,是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中富有创造性的力量。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这两个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新事物都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具有创造力的中国农民还借助于市场的劳动力流动,打破了城乡的藩篱,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继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实践表明,凡是尊重农民的权益和意愿,农村改革和发展就会不断引向深入;反之,就会停止甚至倒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迎来了改革的“黄金十年”,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在1988—2002年的15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从而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自2002年以来,中央采取免除农业税,加大对农业投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多项措施再次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因此,只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获得改革的最终成功。

[责任编辑: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闻不若见 知不若行——杨升庵的治学之道

杨慎以学问广博著称,他在哲学、训诂、历史、名物考据、诗词歌赋,乃至天文地理、戏曲音乐、古谣搜集等很多领域都广有建树。[详细]
学习时报 2020-12-25

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优化路径

我国养老的关键和重心在农村,突破口也在农村。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为...[详细]
中国社会报 2020-11-20

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机遇

市场经济改革不但推动着农民生活方式和基层组织工作方式的变化,也推动着基层党组织理念的转变,使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11-20

用法治方式推进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写在《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即将施行之际

2020年3月26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详细]
中国人口报 2020-04-14

农业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探析

如果说“天人合一”彰显了传统农业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化学农业文明则是“天人相分”思想的显现,展示了人与自...[详细]
《农业生态文明论》 2020-04-09

社区体育与生命质量——一个来自烟台的调查

生命质量与社区体育研究相结合既是生命质量研究学科领域的新拓展,又为传统社区体育研究带来了活力之源。研究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SF-36量...[详细]
《传统体育社团的福利功能研究》 2020-03-25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德产业合作——以山东省为分析重点

“德国技术”与“中国制造”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全球“智造”新高地是当前经济发展决策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期盼。但其实现路径正在探索中。...[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3-03

文学名著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地方实践与提升路径:山东例证

文学名著旅游资源因为稀缺性、垄断性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当前,文学名著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总体上产业化程...[详细]
《改革》 2020-02-28

创新驱动导向下财政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路径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节点。其中,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构成,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与...[详细]
《云南社会科学》 2020-02-21

养老机构发展瓶颈及其破解

为深入了解和剖析当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问题,探索破解之道,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联合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于2016年8-10月对山东省...[详细]
齐鲁网 2020-02-21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动因、架构及其路向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切入点、生长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详细]
齐鲁网 2020-02-13

泺口古镇研究的缘起、内容与价值

在这个全球化与地方性并重的时代,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泺口古镇在济南城镇发展史上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详细]
齐鲁网 2020-01-21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