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综合测算与影响因素分解

来源:齐鲁网

作者:刘晓宁

2021-08-20 16:54:08

自2001年末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并且在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同样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在中国外贸的高速发展进程中,“质”的提升始终落后于“量”的增长。在中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同时,“中国制造”的美誉度却没有实现同步提升,甚至一度同低价格、低质量联系在一起。虽然近些年已经有所改善,但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当中仍处于较低的位置,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与领先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可以说,中国是贸易大国但还没有成为贸易强国。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来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是中国对外贸易下一阶段实现跨越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准确测算21世纪以来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变化趋势,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考察,进而对中国出口贸易相关问题做出清晰判断和有效应对,对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基于2000~2013年3000多万条海关数据,运用主流的需求信息反推法,采用更加精确的分国别分产品的替代弹性估算值,全面测算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并进行不同所有制、贸易方式、技术水平、进口国等的多维度多视角考察,在此基础上,深度分析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及其进入和退出市场行为与产品质量水平的关系,并运用Melitz和Polance(2015)提出的动态Olley-Pakes(OP)分解方法对质量变动的四种效应进行分解,以更好探究绝对质量变化、市场份额变动、企业更替等不同因素对质量变动的差异化贡献。在运用主流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将考察样本期拓展到2013年,在方便与已有研究结论对照比较的同时,有助于更好了解近年来的最新发展变化,以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长期演变进行全景把握。

图1绘出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2000~2013年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6到2007年间质量水平有一个明显跃升,增长率显著高于之前年份。之后,2009年整体质量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探,最大的可能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中国出口总额大幅下滑16%,也是样本期内中国出口总额唯一的一次负增长。分企业类型来看,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差距明显。其中,外资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始终保持了较高水平,与中国整体出口产品质量保持了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且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09年以后降幅明显;私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增幅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在2009年以后超过国有企业。分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产品质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而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质量在2008年之前保持上升,在2008年之后开始下降,到2013年两种贸易方式的产品质量基本持平(见图2)。

二、企业出口持续时间与出口产品质量

在整个样本期间(2000~2013年)内,有持续出口的企业,也有仅出现过一年或几年的企业。从直觉上判断,持续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与“偶尔”出现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会存在差异。分别计算了不同出口持续时间的出口产品质量测算结果(表略)。结果显示,在样本期的任意一年,出口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均随着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呈显著提高态势。尤其是,样本期内出口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样本相比出口时间仅1年的样本的整体质量提升幅度很大。这种情况说明,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稳步推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大量中国企业涌入出口市场,但是由于国际化经验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导致其在某一年出口一单业务或者寥寥几单业务后很快又退出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一轮游”企业。这类企业的比重很高,而整体的质量水平却很低,成为拉低中国出口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而在企业能够持续出口之后,其产品质量也在“干中学”过程中不断得到改善和提升。

三、企业进入退出国际市场与出口产品质量

继续考察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差异化影响,由于进入和退出涉及到两个年度,因此以每两个连续年份作为一个样本期进行分别考察。若企业在第t-1年不存在,而在第t年存在,则为第t年进入企业;若企业在第t-1年存在,而在第t年不存在,则为第t年退出企业;若两年都存在,则为存续企业。计算结果略。从进入退出情况来看,每年都有一定比重的企业进入或退出国际市场,且比重变动较大,最高时超过25%,表明出口企业进入退出行为较为频繁。其中,2004、2006和2007年的进入率均超过20%,明显高于其他年份,很大原因是受到当年出口政策变化的影响。2004年中国修订并实施了《对外贸易法》,全面放开了进出口经营权;2006年中国改革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大大提高了退税效率;这些政策均有效激发了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使得出口企业进入率大大提高。从出口产品质量来看,存续企业的产品质量较为稳定且整体呈现上升态势,而进入退出企业的产品质量波动较大且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存续企业,这说明企业频繁地进入退出国际市场不利于中国出口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但是,在进入和退出率较高的年份,进入退出企业的整体产品质量与存续企业基本相当甚至略高于存续企业,说明在这些出口热情度高涨进而竞争更加激烈的年份,企业只有通过提升其产品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出口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四、出口产品质量变化的动态分解

为了在更深层次上了解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变化的原因,采用Melitz和Polance(2015)提出的动态Olley-Pakes(OP)分解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引入动态概念,使用样本期内存续企业加权平均生产率作为基准来衡量进入和退出企业对该期间总量生产率变化的贡献,这样克服了BHC方法、GR方法和FHK方法等其他生产率分解方法中的跨期干扰问题。该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动态分解问题。计算结果略。总体来看,存续效应大部分为正且数值相对较大,而更替效应大部分为负且绝对值相对较小,表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更多来自存续出口企业的贡献,进入退出企业的影响相对较小且为负面。进一步来看存续效应,除了中国入世前(2002年之前)和全球金融危机时期(2008~2009年)外,存续企业的组内效应基本为正,表明存续企业出口产品自身质量的提高对总体质量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除了金融危机等个别时期,存续企业的组间效应大部分为正且数值较大,表明存续企业的市场份额再分配是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水平提升的主要推动力。再来考察更替效应,其中进入效应的数值大部分为负,表明新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低,拉低了整体产品质量水平;退出效应的数值大部分为正但绝对值较小,表明产品质量水平较低的企业退出市场对整个市场的质量水平起到了正面影响,但由于这部分企业所占权重较小,所以这种正面影响较为有限。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基于2000~2013年中国海关微观数据,运用需求信息反推法全面测算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并运用MP方法对质量变动进行了动态分解,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2000~2013年间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在2007年有一个明显跃升,在2009年有一个大幅下探;第二,分所有制类型来看,外资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始终保持了较高水平,而国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私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增幅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分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产品质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而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质量在2008年之前保持上升,在2008年之后开始下降,到2013年两种贸易方式的出口产品质量基本持平;分重点出口市场来看,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的质量明显高于对巴西、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第三,高技术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较高,而中等技术出口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始终低于低技术出口产品;在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没有明显上升的情况下,高技术产品绝对质量的提高是中国出口产品整体质量提高的主要推动力。第四,出口持续时间长的少数企业贡献了较大比重的出口份额,且持续时间越长整体质量水平越高;尤其是,生存超过1年的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大量国际市场“一轮游”企业成为拉低中国出口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第五,根据MP分解的结果,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变动的存续效应大多为正,而更替效应基本为负;整体质量的提升更多来自存续出口企业的贡献,其中存续企业间的市场份额再分配是质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新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会拉低整体质量水平,而退出企业对整体质量水平仅起到有限的提升作用。

从研究结论可以得到的政策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提高企业的持续出口能力是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占据中国外贸出口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如何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进而通过“干中学”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和价值链跃迁,是摆在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其次,应着力提升汽车、工程机械、加工工业产品等中等技术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这种类型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甚至低于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产品,因此应成为未来突破提升的重点领域。第三,应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整体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更多来源于出口企业的市场份额再分配,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改革能够优化配置效率。同时,国有企业也应加快改革步伐促进效率提升,以摆脱目前拖累整体质量水平的困境。

(本文全文发表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年第8期,原题为:《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综合测算与影响因素分解》,作者:刘晓宁)

[责任编辑:杨凡、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守住“良好生态”这一最大财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和支撑点。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模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详细]
大众日报 2020-12-25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危机治理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推进乡村战略实施,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重要前提基础。[详细]
法制日报 2020-11-20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背景下,农村法治建设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广大农民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扩...[详细]
光明网 2020-11-20

概念化的经验及其理论效应

尽管所予论和融贯论立场不同、分歧不断、相互指责,但它们预设的理论前提是一致的,即都承认直观与概念、感受性与自发性、经验与信念之间的...[详细]
齐鲁网 2020-11-02

湿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覆盖全球的湿地为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通道和生态长廊。目前,国际上已认定的国际重要湿地2341处...[详细]
学习时报 2020-10-28

“以考古经世”:唯物史观与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期夏鼐的考古学研究

唯物史观是夏鼐考古学研究和工作的指导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期,夏鼐的思想经历了从“洞察当前的社会”中国近代史研究到“以考古经世”考...[详细]
史学理论研究 2020-09-23

竞技体育制度变迁背景下教练员权利保障研究

在竞技体育制度变迁背景下,教练员权利的实现要从对集体权威、奉献精神以及义务本位的强调,逐渐走向契约下的劳资共赢、个人自主和自我发展...[详细]
《体育科学》 2020-05-28

文明的代价:评《古罗马竞技文化研究》

《古罗马竞技文化研究》为杨弢教授所著,内容翔实,结构明了。通读之后,对古罗马竞技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古罗马文化是西方奴隶制度高...[详细]
齐鲁网 2020-04-13

农业“节水成本定价”假说与水价改革政策建议

只有节水收益大于节水成本,农业用水户才有节水的内在激励。农业水价应该根据节水成本进行核算和确定,进一步说,农业水价等于节水总投资与...[详细]
齐鲁网 2020-04-07

企业出口强度与产品质量的相互影响 ——质量促进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还没有成为贸易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仍...[详细]
《财贸研究》 2020-02-26

庞德《诗章》中的纳西王国

在硕果累累的“庞德与中国”研究中,庞德对丽江纳西族文明的书写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事实上,从《诗章》第101章到第110章,纳西风景、神话、...[详细]
《外国文学研究》 2020-01-14

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外思想资源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并非悬空思索而来,而是在充分汲取中外智慧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做出的科学而美好的构想。[详细]
齐鲁网 2019-11-1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