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概念化的经验及其理论效应

来源:齐鲁网

作者:王增福

2020-11-02 14:21:11

尽管所予论和融贯论立场不同、分歧不断、相互指责,但它们预设的理论前提是一致的,即都承认直观与概念、感受性与自发性、经验与信念之间的二元分离。正如普特南所说:“融贯论和所予神话共享这样一种设想:如果感觉的传递物纯粹是自然的,那它们就无法同时被概念地构造。”可见,所予论和融贯论都将感觉的传递物排斥在概念系统之外,感觉传递物和概念系统的界限是明确的。它们的分离表明传统认识论将知识的内容与形式截然分开,将知识的来源与辩护决然分割,由此才导致了知识的辩护困境。所以,麦克道尔要走出所予论与融贯论的循环,就必须摈弃这种二元化的思维方式,从逻辑起点上说明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知识的来源与辩护的无缝结合。一方面,他需要承认我们的知识、信念以及在经验思维(判断)中的活动一定与世界相关,终究会关联到实在,即世界对知识必然有一种限制;另一方面,他需要阐明世界对知识的限制只能以经验的方式来呈现,并且这种限制不能仅仅是因果性的,还必须是合理性的,即经验不只是知识的内容与来源,还是证明知识的有效形式和充分理由。麦克道尔认为,既承认外部实在向我们的思维施加合理性的影响,又避免陷入混淆辩护和无罪证明的境地,就要重新考虑感觉经验的性质,主张感觉经验既是世界的显现也是运用概念建构的结果,惟有如此才能消除经验与实在、经验与心灵之间的隔阂与缝隙,使经验在表征世界的同时具有概念性内容,从而可以为知识的辩护提供合理性证明而非无罪辩护。这便是麦克道尔为解决知识的辩护问题、走出所予论和融贯论的循环而提出的“经验的概念化”思想。他在《心灵与世界》的前三篇演讲中主要从三个层面来阐述这一立场。

一、概念能力在感受性中发挥作用

依据康德的观点,经验知识是认知主体运用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去整理加工由感受性得来的表象而获得的。在麦克道尔看来,康德所理解的经验知识是感受性与自发性相加的结果,即自发性作用于感受性之上。换言之,康德在分析经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将感受性与自发性、感觉经验与知性概念作了时间上与逻辑上的双重分割:先有被给予的、经过感性直观形式初步整理的却是非概念性的杂多,然后由作为逻辑在先的知性范畴进一步整理与规范从而形成经验知识的对象。在这里,感性与知性是一种外在的二元关系。从外在关系来看,康德将感觉经验与概念能力相关联是希望表明,只有具备概念能力的认知主体所产生的感知觉才能被称为经验,而感知觉本身的内容并不因为概念能力是否存在受到任何影响。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康德哲学中的知觉经验的内容是非概念性的,但这与他持有“直观无概念则盲”的观点所延伸出的经验内容的概念性立场又是冲突的。

如此一来,一方面,康德说明经验知识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主张“经验知识导源于感受性与自发性的合作”是有道理的,合理之处就在于他承认经验知识的构成离不开两者的合作关系;自发性的自由不是无界的,它要受到来自外界感受性的限制。另一方面,通过经验与概念的外在二元关系来说明经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必然会产生许多棘手的问题:其一,自发性与感受性是性质迥然不同的两个东西,一个是知性范畴所属的我们现在称谓的概念系统,另一个是概念系统之外的未被概念化的感知经验,两者之间的鸿沟在塞拉斯看来是不可跨越的;其二,即使能够跨越感性与知性之间的间隙,但康德在本体论上作出的世界二分,即经验世界与作为感受性支托的自在之物之间的鸿沟却始终无法穿越,并且自在之物的不可知必然会使康德陷入怀疑主义的批评当中;其三,关联知性范畴和感性直观的中介,使范畴运用于感性直观的杂多形成经验性综合的都是先验统觉(也有学者认为是先验想象力),而先验统觉最终被诉诸于内在化的自我意识即“先验自我”,麦克道尔认为康德的这种对于知识的先验解释很难被人们普遍接受;其四,如果康德将感受性视为未被概念化的直接的知觉经验,并坚持接受性在与自发性的合作中作出了独立的贡献,那感觉经验便可以不借助语言和概念而呈现出来,但这会使经验自身意义的追问和理解成为不可能,因为经验内容的意义只能体现于概念系统内,而不能诉诸于非概念性的纯粹客观实在。

为了避免来自上述问题的诘难,麦克道尔指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经验”概念以及经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摈弃将接受性与自发性进行逻辑分割的思维方式。他认为,经验知识虽然是感受性与自发性合作的结果,却不是自发性加到感受性之上,而是自发性渗透于感受性之中。用麦克道尔的话说:

相关的概念能力是在接受性之中被加以运用的……事实并非如此:它们是在接受性的一个概念之外的释放物之上得到行使的。我们不应当将康德称为“直观”的东西——经验接纳——理解为一个概念之外的所予的赤裸的获得,而是应当将其理解为一种已然具有了概念内容的发生过程或状态。

经验本身就是将接受性与自发性无法分开地结合在一起的状态或者发生过程。我们一定不能认为:自发性最初只出现在这样的判断中,在其中我们将一种构造给予经验,而经验在此被设想为接受性的释放物,自发性对其构成没有作出任何贡献。

我一直竭力主张,在经验的判断之中,概念能力并非是被运用在感性的非概念的释放物之上(non-conceptual deliverances of sensibility),在感性的释放物本身之中概念能力就已经发挥作用了。

上面的论述表明,感受性与自发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我们关于世界的经验,而非康德所认为的逻辑在先的自发性加到感受性之上才会形成经验知识。我们的概念能力从一开始就在感受性中得到行使和发挥作用,因为只有概念能力在感受性中的被动运用,事物才能得以向我们呈现,我们才能做出关于事物的判断或拥有关于世界的某种信念。

为了准确理解麦克道尔关于“自发性(概念性)被运用于感受性之中”的观点,需要补充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关于世界/事物的经验一定承载着某种具体内容,就我们能够获得这些内容而言,概念能力已经在我们获取这种经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得到相应的经验内容。正如布兰顿所言:“麦克道尔将经验理解为一种概念的完全实现。因此他坚持认为,任何不拥有概念的事物也不可能具有知觉经验。”在这里,经验与概念的关系相比传统哲学的理解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传统认识论看来,在认知主体之外存在着一个真实的实在世界,主体拥有某种成熟的概念系统,概念系统具有一个外部边界(outbound),实在世界在概念系统的边界之外以经验的方式由外向内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从而产生关于世界的判断与信念。这种作用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符合论式的,实在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产生的经验既构成了知识的内容,同时又能为知识的辩护提供理由和证明;另一种是融贯论式的,实在对信念或知识的形成仅仅具有因果性作用,而不构成证明关系。麦克道尔认为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错误的,因为实在世界一定是可思的(thinkable),是被概念化的经验世界,不可能有一个在概念系统之外作用于我们心灵的独立实存的世界。如果实在处于概念系统之外,则是一团漆黑,我们无法也无从认知,这与康德的自在之物并无二致;我们认知、理解与把握的只能是概念系统之内的经验世界,否则两者之间永远存在一个本体论上无法逾越的鸿沟。也就是说,实在世界通过经验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实在向概念系统的一种开放(openness),开放的同时概念系统的运用使得实在是什么也向我们展现出来,感受性不再是非概念性的直观,而是概念化的经验;不是实在向概念系统的碰撞产生一种因果作用,然后我们再运用概念言说或表达实在是什么,而是概念在经验之中的使用将实在是什么呈现出来。麦克道尔指出:“诸概念能力,即属于自发性的那些能力,在诸经验本身之中就已经发挥作用了,而并非仅仅是在以经验为基础作出的判断中才发挥作用。”所以,概念能力在感受性之中而非之上的运用保证了我们能够获得反映世界或事物情境的经验内容。

其次,作用于实在世界向我们呈现进程中的概念能力属于自发性,自发性的这种运用一直被扩充到世界撞击我们的感官所产生的感受性之中;同时,我们必须认为自发性的运用要受到来自思想之外的限制,否则它便会被描述为在虚空中没有摩擦力的旋转。麦克道尔区分了自发性起作用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的行使(active exercise),如我做出一个“这只玫瑰花是红色的”判断;另一种是被动的运作(the passive operation),即概念嵌入(involved)到经验的现实化过程中,我们之所以拥有“红色的”感觉经验,是由于我们语言的光谱、事物的表面等概念的区分,如果不具备这样一种区分的概念能力,颜色的经验便无法产生。麦克道尔以内部经验(颜色)为例,认为:“尽管作出某物是红色的这个判断的行为是主动的,是自发性的一种运用,但在所有判断行为中它与经验的被动性的距离是最小的。”在这里,他旨在表达两层意思:第一,我们要谈论内部经验必须有相关的公共性概念涉入其中,麦克道尔赞同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批判,同样认为内感官的判断最终要建基于“赤裸的呈现”之上的这种观点是成问题的。因为通过与“赤裸的呈现”的证明关系来构造的任何概念都是维特根斯坦所批评的私人实指定义(private osensive definition),这是没有公共意义的私人概念。所以,我们要想知道并表达“我痛”这一内部经验,就必须知道“某人处于疼痛之中”这个一般的概念表达式,我们在表达它的同时也把“我痛”的经验建立起来了。可见,概念在经验中的运用才使得内部经验得以确立并为我们所理解。第二,虽然概念已经在内部经验的形成中发挥作用,但不能否认概念能力的这种运作仍是被动性的。在麦克道尔看来,相对于外部实在的刺激和限制而言,自发性参与感觉经验的形成过程在本质上仍是被动的,感觉经验并不是自发性自由的构造,有概念能力嵌入的“经验是被动的,是一个运作中的接受性事件,这个事实应当向我们确保下面这点:我们拥有可以合理地欲求的所有外部限制”。总之,内部经验的印象与外部经验的印象一样,都是概念能力涉入其中并开始运作的被动事件。

[责任编辑:杨凡、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湿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覆盖全球的湿地为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通道和生态长廊。目前,国际上已认定的国际重要湿地2341处...[详细]
学习时报 2020-10-28

“以考古经世”:唯物史观与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期夏鼐的考古学研究

唯物史观是夏鼐考古学研究和工作的指导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期,夏鼐的思想经历了从“洞察当前的社会”中国近代史研究到“以考古经世”考...[详细]
史学理论研究 2020-09-23

竞技体育制度变迁背景下教练员权利保障研究

在竞技体育制度变迁背景下,教练员权利的实现要从对集体权威、奉献精神以及义务本位的强调,逐渐走向契约下的劳资共赢、个人自主和自我发展...[详细]
《体育科学》 2020-05-28

文明的代价:评《古罗马竞技文化研究》

《古罗马竞技文化研究》为杨弢教授所著,内容翔实,结构明了。通读之后,对古罗马竞技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古罗马文化是西方奴隶制度高...[详细]
齐鲁网 2020-04-13

农业“节水成本定价”假说与水价改革政策建议

只有节水收益大于节水成本,农业用水户才有节水的内在激励。农业水价应该根据节水成本进行核算和确定,进一步说,农业水价等于节水总投资与...[详细]
齐鲁网 2020-04-07

企业出口强度与产品质量的相互影响 ——质量促进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还没有成为贸易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仍...[详细]
《财贸研究》 2020-02-26

庞德《诗章》中的纳西王国

在硕果累累的“庞德与中国”研究中,庞德对丽江纳西族文明的书写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事实上,从《诗章》第101章到第110章,纳西风景、神话、...[详细]
《外国文学研究》 2020-01-14

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外思想资源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并非悬空思索而来,而是在充分汲取中外智慧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做出的科学而美好的构想。[详细]
齐鲁网 2019-11-13

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问题解决认知模拟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兴起及广泛应用,为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详细]
齐鲁网 2019-09-20

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点和路径

我们要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把握高质量发展渐进性、系统性的重要特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与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时...[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中国发展蕴含的工业化规律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9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

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梳理其分析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对于当代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8-26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