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湿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卓成霞

2020-10-28 14:26: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世界永恒的主题。珍贵的自然资源,对人类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湿地是介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是滋养世间万物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小”家,更是全球多样性物种的“大”家。据记载,全球超过40%的物种都依赖湿地繁衍生息,是当之无愧的“生命摇篮”。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和气候变化的“调节器”,是全球生命共同体温暖的港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复归人与自然生命使命的本真位置,维系主客体的和谐共生关系,进行全面湿地保护是新时代我们要肩负的生态使命。

湿地是给养自然生命长青的默默守望者

覆盖全球的湿地为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通道和生态长廊。目前,国际上已认定的国际重要湿地2341处,总面积达25242.4万公顷,我国湿地总面积达到694.9万公顷。湿地不但滋养野生动植物,而且还为人类抵御不可预知的生态风险。

湿地是维持多样物种的“给养池”。它维持和调节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平衡,为人类休养生息提供资源池。目前,我国已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有57处,自然湿地面积达300.10万公顷,湿地植物约2114种、湿地鸟类约240种,湿地植被覆盖面积达173.94万公顷。湿地还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据全国第一次湿地普查,我国湿地高等植物共有225科815属 2276种,对维持野生植物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是抵御自然风险的“哨兵站”。它拥有天然“储水”与“吐水”的转换器,为人类抵御风暴、缓冲干旱等。比如,湿地中的红树林就是优秀的海岸卫士。2004年突发印度洋海啸,红树林消解了海啸的强大杀伤力,使距海岸仅几十米远的172户家庭躲过噩运,而周边12个国家和地区,没有红树林的眷顾伤亡惨重。自然灾害来临,湿地总能为人类“吹哨”预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湿地是生态自我净化的“除污池”。它自备强大的生态 “免疫”系统,为人类降解、转化工农业产生的污染物。譬如,如芦苇、水湖莲等能有效沉淀杂质和有毒物质,湿地中的微生物又能将之分解吸收、消除污染、净化水质,保全人类正当利益。此外,湿地还是哺育人类生命的“储备库”,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原材料、矿物质等。同时,它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储碳库”,其强大的“固碳”作用,影响大气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速度,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盟友。

人与湿地关系面临的危机与困局

尽管湿地对全球生命可持续发展有重大贡献,但人类非理性的开疆拓土、填海造田,拓展出大量农业空间与城市空间,日益挤占蚕食了湿地的生存空间,致使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人与湿地关系由“唇齿相依”走向“唇亡齿寒”。

多方利益羁绊,致使湿地生态系统“透支”。人们狂热的逐利之心,导致发展观的野蛮扭曲,造成湿地严重滥用。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声明,湿地丧失速度比森林快3倍。从1970年至2015年的45年内,全球约有35%的湿地消失。而据我国两次(1995-2003;2009-2013)全国湿地资源普查结果对比,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单纯从数据上看流失湿地面积的数字,有人不以为然,但近些年频发的生态灾难已折射出,大自然已经对人类的“欠账”行为正进行清算和报复,“蝴蝶效应”“连坐效应”的生态风险已嵌入人类世界。 

违法成本低效,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亏空”。城市扩张的巨大收益与蚕食湿地空间的惩罚成本对比,更加剧了湿地功能的恶化走势。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过去20年,对全球16000多个动物种群进行监测发现,从70年代至今,物种消失速度是数百年前的100倍到1000倍。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1998年期间,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因围垦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个,生态风险已暗潮涌动。消失湿地的原有生态功能荡然无存,野生动植物物种趋于濒危边缘或绝迹,生物种群结构失衡,次生风险已转嫁到人类自身。

政府缺位越位,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巨额“赤字”。人们对自然无底线的巧取豪夺,不作为、乱作为以及监管缺位,致使湿地污染触目尽心。人们肆意排放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有机污染物、石油类、重金属、有机氯农药等不间断浸入湿地,造成湿地负荷运转,各项功能紊乱,使本应生机盎然的湿地变成死滩。此外,过度捕捞、极端气候也造成湿地功能退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下降或丧失,食物链、生态链断裂更加剧了生物单一性趋势,频发的洪涝与干旱灾害也在威胁湿地安全。如何“偿还生态欠债”,是破解湿地困局最大的羁绊。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与自然共同的家园

地球46亿年进化史揭示,每一个物种与其它物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生物连锁反应。人类与自然是荣辱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对自然应保持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扭转湿地生态系统承载力弱化的走势,强化湿地全面保护势在必行。

保护湿地,要树立人与自然一体思维。理念是破解湿地困局的向导。顺应自然,是人类该有的正确态度。万物生灵都是自然界的宠儿,一直蝴蝶煽动了翅膀,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幸福,也可能是跨越千山万水的灾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写照。因此,我们的发展思维必须注入湿地生长空间的拷量,像湿地一样思考,尊重湿地的本性,考虑湿地的权利,破除追求无限经济增长的陈旧价值观,全力保护我们的家园。

保护湿地,要推进高质量立法落地生根。立法是解决湿地危机的发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目前,湿地保护没有单独的立法,保护和修复湿地就无法明确界定国家、社会、公民法律责任和义务,尤其是执法尺度上就会有弹性,湿地保护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提高湿地保护率,提升湿地系统质量,出台《湿地保护法》是众望所归,湿地之幸。

保护湿地,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度是解决湿地肠梗阻的落脚点。首先,应根据全国湿地布局特征,制定操作性强的湿地保护法规和标准体系,不搞生态政策“一刀切 ”。其次,应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导向,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湿地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矫正政绩“指挥棒”。最后,以生态正义为落地标尺,探索实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核算制度,实现违法“零容忍”。

保护湿地,要推动合力监管开花结果。监管是保护湿地成效的着力点。深入推进湿地智慧监管,摸清湿地原始数据和动态数据的“家底”,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湿地管理中的运用,提升湿地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要不断创新监管手段,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等非现场的监管方式,加强对湿地潜在风险的跟踪预警,及时干预、遏制和惩处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自觉自愿保护湿地的社会合力。

保护湿地,要推进区域治理互联互通。协同治理是湿地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要构建国际政府间的湿地协同合作机制。有些湿地资源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基于保护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水禽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国际区域联动是必然之路。要构建国内区域`的湿地协同治理机制。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治理模式,提升协同保护的系统性;形成湿地一体化的空间体系,解决因行政区域划分造成的湿地“碎片化”问题,将分散的湿地重新连点成片,提高湿地治理的协同效能。(卓成霞)

[责任编辑:杨凡、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以考古经世”:唯物史观与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期夏鼐的考古学研究

唯物史观是夏鼐考古学研究和工作的指导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期,夏鼐的思想经历了从“洞察当前的社会”中国近代史研究到“以考古经世”考...[详细]
史学理论研究 2020-09-23

竞技体育制度变迁背景下教练员权利保障研究

在竞技体育制度变迁背景下,教练员权利的实现要从对集体权威、奉献精神以及义务本位的强调,逐渐走向契约下的劳资共赢、个人自主和自我发展...[详细]
《体育科学》 2020-05-28

文明的代价:评《古罗马竞技文化研究》

《古罗马竞技文化研究》为杨弢教授所著,内容翔实,结构明了。通读之后,对古罗马竞技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古罗马文化是西方奴隶制度高...[详细]
齐鲁网 2020-04-13

农业“节水成本定价”假说与水价改革政策建议

只有节水收益大于节水成本,农业用水户才有节水的内在激励。农业水价应该根据节水成本进行核算和确定,进一步说,农业水价等于节水总投资与...[详细]
齐鲁网 2020-04-07

企业出口强度与产品质量的相互影响 ——质量促进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还没有成为贸易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仍...[详细]
《财贸研究》 2020-02-26

庞德《诗章》中的纳西王国

在硕果累累的“庞德与中国”研究中,庞德对丽江纳西族文明的书写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事实上,从《诗章》第101章到第110章,纳西风景、神话、...[详细]
《外国文学研究》 2020-01-14

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外思想资源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并非悬空思索而来,而是在充分汲取中外智慧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做出的科学而美好的构想。[详细]
齐鲁网 2019-11-13

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问题解决认知模拟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兴起及广泛应用,为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详细]
齐鲁网 2019-09-20

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点和路径

我们要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把握高质量发展渐进性、系统性的重要特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与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时...[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中国发展蕴含的工业化规律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9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

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梳理其分析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对于当代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8-26

充分发挥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应用价值

口述史学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涉及资料、方法、工具、视角、概念、理论等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渗透、交叉与借用。[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6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