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庞德《诗章》中的纳西王国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作者:王 卓

2020-01-14 09:57:01

内容摘要:在硕果累累的“庞德与中国”研究中,庞德对丽江纳西族文明的书写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事实上,从《诗章》第101章到第110章,纳西风景、神话、仪式等元素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散落在庞德细密编织的包罗万象的诗歌文本之中,是非孔子中国素材融入《诗章》主题之中的最好证明。纳西王国不仅是庞德的中国想象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庞德书写“部落传说”和“世界文化”的一次成功实践。在古老的纳西部落文化中,庞德发现了一个保留更为完整的史前文明,从而触发了一个“现代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又一次想象性构建。

在21世纪的今天,“庞德与中国”已然成为庞德研究中的重要分支,而这距离赵毅衡先生感叹“没有看到一本《庞德与中国》”的书不过20个年头。这20年间“庞德与中国”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在“庞德与中国”研究中,庞德对丽江纳西族文明的书写并没有引起学界重视。而这也是如钱兆明一样的庞德研究学者一直思考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中,庞德仅仅对孔子感兴趣吗?他的非孔子中国素材如何融入《诗章》的主题之中呢?事实上,庞德不仅书写过孔子登临过,并留下“登泰山而小天下”佳话的泰山,也写过纳西人攀登过的象山;《诗章》中也不仅有孔子伫立过,并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黄河口岸,还有纳西人世代繁衍生息的丽江沿岸。显然,如果缺少了独特的纳西文化视野,“庞德与中国”研究以及“多元视角中的庞德”研究都将是不完整的。

事实上,从《诗章》第98章开始,纳西的自然风景、东巴文字、纳西传统文化元素等就不断出现在《诗章》之中,成为继儒家文化元素之后的第二个鲜明的中国元素。遗憾的是,对于《诗章》中这个非汉族的中华文明,鲜有研究者关注。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虽探讨提及过庞德对纳西文明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在庞大的庞德研究体系中显得曲高和寡,鲜有回应,与庞德本人在后期《诗章》创作中对纳西文化的偏爱也明显不成正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老的纳西王国不仅是庞德中国想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书写纳西王国其实也是庞德书写“部落传说”理想的具体实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古老的纳西部落文明中,庞德发现了一个保留更为完整的史前文明,从而触发了“现代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又一次想象性构建。

《诗章》中的纳西王国:庞德的另一个中国想象

纳西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创造了灿烂的族群文化。然而这一古老民族长期隐居深山,与外界往来甚少,而从未到过中国的庞德又是如何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深入这个古老的文明之中的呢?庞德书写《中国诗章》、 构思“观音”形象和创作《华夏集》等与中国相关的诗歌作品的策略对我们理解庞德对纳西的书写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中国诗章》主要依据的是18世纪法国汉学家冯秉正的十三卷巨制《中国通史》;构思“观音”形象则主要依据英国艺术史学家劳伦斯·宾扬的《远东绘画》和美国汉学家费诺罗萨的《中日艺术时代》等资料;而《华夏集》的翻译和创作则主要利用了费诺罗萨笔记中关于中国诗的零散翻译。可见庞德的中国想象均是以史料为依据的。《诗章》对纳西王国的书写也是如此。其最主要的史料来源就是美国学者洛克和俄国学者顾彼得关于纳西语言文化的记录和论述。两位西方学者以互补的风格、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对纳西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前者被称为“纳西学之父”,其卷帙浩繁的纳西研究论著已经成为纳西研究经典;而后者的《被遗忘的王国》 “比较翔实地描述了当时丽江的风土民情,是认识当时纳西族社会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弥补洛克论著中的不足”。庞德本人对洛克和顾彼得对《诗章》创作的影响并不讳言。在未曾发表的早期《诗章》片段中,庞德明言: 

洛克的土地和顾彼得的

天堂;

被风儿吹成

词语的形状。

这段并未出现在《诗章》中的诗行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传递出三点深意:

首先,明确了庞德对纳西文明想象的史料来源。在《诗章》中,庞德的确是在向两位西方纳西研究的翘楚,尤其是洛克“致敬”。洛克对纳西自然风光的描写以及顾彼得历经千难万险挖掘出的纳西王国均以各种形式演化为庞德《诗章》中的文字。

其次,“被风儿吹成/词语的形状”更是意蕴深远。“风”“吹”是庞德钟爱的表达“传递”含义的意象。在“孔子诗章”中的最后三行就以“风”“吹”构想了东方文化和文明对西方的影响,而这一表达已经成为经典片段:

杏花

从东方吹到西方

我一直努力不让花凋落。

然而,同样是风儿劲吹,在纳西文化语境中,还别有一番滋味。纳西族三大祭祀中就有祭风仪式。被称为“大祭风”仪式的纳西语的表达为“哈拉里肯”,是纳西祭祀非正常死亡者亡灵的仪式,目的是使灵魂得到解脱和释放。从这段诗行出现的语境来看,庞德显然是了解纳西文化中“风”的意义的。

再者,“风儿”劲吹不仅意味着传播、传递,还意味着转化:从纳西文化的意象转化成庞德独特的诗歌意象。而这种转化的奥妙就在于庞德独特的中国想象。可以说,《诗章》中的纳西王国正是庞德中国想象的结果。如果说顾彼得是“靠着执着”“刻意地”发现了纳西,那么庞德则凭借诗人的想象,得来全不费工夫地发现并建构了自己的纳西王国。

不过遗憾总是有的,不过并非庞德的遗憾,而是庞德研究者们的遗憾。很多研究者只关注到了这段诗行透露出的三点信息中的第一点,也就是《诗章》中的纳西王国与洛克和顾彼得文献之间的文本互文性。其实相比于《诗章》中的纳西书写与洛克、顾彼得作品中的互文建构的研究,有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意义更为重大。那就是庞德为何对纳西文化如此着迷?或者换一个方式思考更为具体,庞德为何对洛克等人的研究资料如此着迷?

谜底恐怕正是在于洛克的整体文化观。相比于洛克,庞德的“整体文化”观更为成熟,原因正是在于他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了德国学者列奥•弗罗贝纽斯的影响。他的“欧洲文化哲学”事实上是一种在他的头脑中形成的“世界文化”。这一概念在他的散文中阐释出来,更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来,总体说来,是整个20世纪任何作家或艺术家所做的最为完整的综合体。而庞德更是“把文化或者文化哲学作为《诗章》中最宽泛的目标”。这就不难理解庞德对诸如中国诗歌、书画、日本能剧、俳句等文化艺术形式始终保持了开明的心态的原因了,而这种心态赋予了他在不同“风景”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能力。在《诗章》中,不仅庞德生活过的意大利的风光和纳西风景时常交错在一起,庞德记忆中的法国风景也时常与纳西风景“有意”“迭加”,成为进入纳西文化之旅的“前奏”。那么,庞德以怎样的方式,又书写了一个怎样的纳西王国呢? 

“天堂中的落叶松”:《诗章》中的纳西风景与人间天堂

从《诗章》第101章到《诗章》第110章,纳西风景散落在庞德细密编织的包罗万象的诗歌文本之中。赵毅衡在论及庞德《诗章》中的纳西文明时,说“漓[丽]江风景”为《诗章》第101章和102章提供了“柔美的背景”。那么,庞德书写了一个怎样的纳西天堂,而丽江的风景又充当了怎样“柔美的背景”呢?

纳西族世代生活在风景如画的丽江沿岸,这就不奇怪丽江风景会成为《诗章》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作为诗歌的焦点的风景”。此外,丽江曾被顾彼得誉为“微缩威尼斯”,这一类比让久居意大利的庞德倍感亲切,而从未谋面的丽江也似乎早已成为庞德悠远记忆中的一部分。丽江的名字三次直接出现在《诗章》中,分别在第101章、第112章和第113章。其中第112章最为精彩。庞德以丽江地区独特的山川地貌勾勒出一幅人间天堂的美景。纳西古城河流的源头就位于城北象山脚下,纳西语称此水为“古陆吉”,意思是“如骏马一样奔腾的水”,因“古”亦与纳西古语的“马”同音。然而,庞德对纳西自然风景书写的真谛还是在于将自然与神话有机结合起来。这段诗行中提到的龙王、庙宇、池边等地理名词无不与纳西部落传说联系在一起。象山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里原本是纳西人祭“署”神的地方。在纳西,掌山林湖泽的大自然精灵被称为“署”。值得注意的是,纳西文化认知中的“署”神与汉文化中的“龙”有颇多相似之处,并逐渐出现融合:“汉文化传入后,龙的观念传入纳西社会,由于汉族的龙也有司掌湖泉水和雨水的功能,与纳西族的‘署’神的功能有相同的地方,于是,龙的信仰意思就逐渐和纳西族的‘署’神信仰观念相融合。”就这样庞德把风景转化成神话,“把真实的风景和声音转化成神话的对应物”,成为庞德独特的“神话诗学想象”的一次成功实践。

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庞德对纳西风景的书写与他对这个神秘古老的民族的诗性想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庞德对宇宙与人的伦理关系的理解和纳西文化十分相似。纳西族认为,“人与宇宙间的万物是平等的,都是宇宙间的一分子,尽管人类自诩为万物的灵长,但人类的生存状态亦取决于大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人类则依赖于大自然才能生存。”正如庞德在《诗章》第104章所言,纳西的文化和自然早已形成天人与共的整体,难分难解:

纳西絮语来自萧萧风声,

而北纳西语,在森林的声音中无从辨别

早已不宜觉察地融入其中。

[责任编辑:杨凡、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企业出口强度与产品质量的相互影响 ——质量促进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还没有成为贸易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仍...[详细]
《财贸研究》 2020-02-26

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外思想资源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并非悬空思索而来,而是在充分汲取中外智慧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做出的科学而美好的构想。[详细]
齐鲁网 2019-11-13

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问题解决认知模拟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兴起及广泛应用,为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详细]
齐鲁网 2019-09-20

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点和路径

我们要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把握高质量发展渐进性、系统性的重要特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与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时...[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中国发展蕴含的工业化规律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9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

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梳理其分析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对于当代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8-26

充分发挥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应用价值

口述史学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涉及资料、方法、工具、视角、概念、理论等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渗透、交叉与借用。[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6

讲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精彩

思政课能不能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作用,归根到底还要看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思政课能否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归根到...[详细]
《求是》 2019-08-16
【100秒漫谈新思想】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100秒漫谈新思想】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要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详细]
齐鲁网 2019-08-16

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

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的学理支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学科建设反哺教育教学,以理论创新促...[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06

把爱国奉献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标识

进入新时代,以黄大年、南仁东为代表的广大知识分子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7-02

牢牢把握“四个迫切需要” 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7-02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