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基于教师改革信念视角的课程改革困境之反思(2)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王平

2018-03-30 15:15:03

罗克奇(M.Rokeach)认为,信念具有核心-边缘特性。处于信念系统核心位置的信念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且是最不容易变动的,处于边缘与中间位置的信念则相对较弱。他认为,越是和个人的存在与认同直接有关的、来自于直接遭遇或经验的、越是能够与人分享或共同保持的信念,越是居于核心的重要地位,对其他信念的作用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便越大、越明显,因此也就越重要。从教师的改革信念来看,有关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意义等信念,主要是教师通过参与公共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形成的,是教师知识学习累积和理性思考的结果,带有更多的理性成分。相对于改革性质信念,教师的改革目的达成信念、个人价值信念和改革效能信念,则更多与教师鲜活的实践经历紧密相关,是教师在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实际改革活动过程中所行、所观、所闻、所思、所感的产物,渗透着教师在课改行进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对教师而言更具个人意义和真实性。因而,相对于教师的改革性质信念,它们处于教师改革信念系统的核心位置,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改革实践中的态度与行动。从L老师的话语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信念系统内部的冲突将她和像她一样的许多老师置于“值与不值”“坚持亦或放弃”的十字路口,使他们感到迷茫、困惑和压力,甚至选择放弃、观望和无奈的应付。也正是因为改革目的达成、改革的个人价值和改革效能方面所处的低信念水平,才使教师面对改革多了几分犹豫、迟疑与畏惧,少了几分果敢、进取与坚定,而始终徘徊在课程改革的门外,不曾真正接纳课改,更谈不上课改的实施。

课程改革是回应时代发展、人的健全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改革必将深入持久地推行下去,这是任何个人都无法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教师不可能因为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永远站在课程改革的门外做一个悲观的旁观者、无为的等待者和虚假的应付者,教师必然会卷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因此,要更好地引导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就必须找到影响教师难以形成坚定课程改革信念的因素,帮助教师从内心真正建立起对课程改革的深刻信任与积极认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程改革行列。

(一)外部突破,激励教师的课程改革信念

从L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教师改革信念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专业知能的薄弱、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回报低等因素外,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课程改革激情化、教师专业自主实现程度低等外部因素则是影响教师课程改革信念的重要因素。

摒弃“应试教育”,实现教育转轨,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和依据。从现实的实际状况看,“应试教育”不仅未因课改的强势推进而退出中国的教育舞台,反而顽强地存在着。“分数”“升学率”仍是社会、家长和上级评判教育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依然是学校和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重要价值取向。“应试教育”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实而有力地左右着教师对课程改革能否“行得通”“走得下去”,个人能否在课程改革中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等的判断。教育系统的变革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决定了教育改革不能脱离教育的现实和传统,也不能单纯追求教育改革的速度和推陈出新的强度。然而,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我们过于热衷追求改革的频率、速度,醉心于新理念、新理论、新模式、新术语的创造,坚持于不断否定-推翻-重建的改革思路。往往一项改革还未被教师所理解、接受,得到充分的落实,又出台新的改革方案,这使教师在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繁多改革理念面前无所适从,找不到原有的自信和存在价值,更使教师丧失了改革必定走向成功的坚定信念。教师所能做的似乎只能是静观其变,在观望中等待下一次新改革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对教师赋权是确保课程改革得以真正实施的关键。只有让教师真正确信自己是改革活动的核心和主导者,自己对工作场景有极强的可控感、认同感和成就感时,他们才会顺利地投入到课程改革当中。本次课程改革方案的一大亮点就是强调对教师的赋权。但从L老师的访谈中发现,广大基层教师在真实的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专业自主性十分有限,致使教师对课程改革产生深深的无力感、无为感,从而游离于课程改革门外。

要激发教师坚定课程改革信念,让他们从内心真正接受课程改革,就必须从应试教育文化、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和教师赋权等方面寻求有效突破。我们要在认清应试教育背后强大的历史与社会现实因素的基础上,借助整个国家、社会、个人的力量和社会整体改革,来对应试教育实现逐步的转变。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都必须做出努力,从宏观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教师个人专业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调整,把对教师赋权落到实处,使教师真正地拥有专业自主权,主导并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改革政策的制订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坚持以“比稳”为核心进行渐进性改革,增强不同改革之间前承后继的内在连续性,强化改革与传统的融合性,以实现教育改革的持续性、融合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教师对改革的信念水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激发教师建立坚定的课程改革信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回归真实自我,重塑教师的课程改革信念

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赫舍尔说:“人的悲剧是由于他忘记了‘人’是谁这个问题的存在,这难道不可思议吗?忽视了对他自身进行确认,忽视了什么是人的真实存在,使人采取了虚假的身份。” L老师无奈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困惑于眼花缭乱的课程方案,不满于自己巨大的劳动付出与微薄的经济收入不成正比,幽怨于自己没有真正的专业话语权利。我们从中可以真实地读出教师内心对传统的固守与依赖,对突破自我的畏惧,对外在评价的屈从和对功利的执着追求。这种固守与依赖、畏惧与屈从将教师的心灵紧紧包裹,使教师远离真正教育的价值主旨。教师成为分数的奴仆、教材的搬运工和知识的灌输者,忘记了真正的自己是谁,忘却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本真追求,最终丢弃了对课程改革的信念,成为教育中的“虚假人”。这是造成教师课程改革信念水平低的内源性和根本性因素。因此,要转变弥漫在教师内心对课程改革的否定、怀疑的悲观信念,重塑坚定的课程改革信念,激发课程改革的激情,就必须找回教师丢失的自我和作为教师的本真追求。

教育的真正价值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不是造就只会考高分的“知识工具”。 教育是对健全生命的珍视、呵护与唤醒,也是对健全生命的自主性、自为性、主动性和独特性的尊重、解放与激发。教育要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主体都能完整而健全地栖居于教育,并使其生命获得完整、健全和个性化发展,成就最美好的自己。教育应该向人本身一样广阔。人身上无论什么成分都应该加以培养和表现。如果他是灵巧的,对他的教育就应该能使这种灵巧表现出来;如果他能用他的思想利剑把人们区分开来,教育就应该使剑出鞘,使刃锋利;如果他是一位能密切社会关系的人,教育就应该加速他的行动;如果他是令人愉快的、活泼的、勇敢的、慷慨的人,教育就要通过培养,使之成为一个聪明的发明家、一个果敢的指挥家、一个强有力的同盟者、一个优雅机智的预言家。教师应将教育的真正精神主旨作为自己的信仰,敬畏和尊重生命,珍视和呵护生命。而当教师重新回归教育的主旨时,他就实现了对自我的解放和救赎,唤醒了沉睡于心灵深处的自我意识、生命感和价值感,从而寻找到了发现真正自我的归途。因为对健全生命的珍惜与培育,只能由另一个健全的生命去呵护和激发。这时的教师永远关心的是教师职业最终的追求和价值,是学生的真正成长,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能够给予什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又扮演什么角色。这时的教师也才能重新学会用他整个的身心来感悟和体验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智慧、情感描绘教育的美好图景,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认识自我,在学生所焕发的生命活力和生机中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提升。

而当教师重新找回真正的自我和作为教师的真正价值追求时,教师的心灵便与课程改革产生了契合与共振。因为,相信课改,真正接纳和践行改革,是让教师重回真正的教育之路,重新找回自我,重塑和增强改革信念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要执着于自己对课程改革信念的追求,坚信并坚持课程改革,满怀激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勇于付诸行动。教师用坚定的信念来抗衡内心的怀疑、否定和外在的诱惑,在坚持中不断突破自我,激发自我的内在活力和智慧,他就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课程改革
(作者:王平  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4年度青年基金项目“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化解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YJC880077)的研究成果] (原文刊载于《中国教育学刊》)

 

[责任编辑:杨凡、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企业出口强度与产品质量的相互影响 ——质量促进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还没有成为贸易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仍...[详细]
《财贸研究》 2020-02-26

庞德《诗章》中的纳西王国

在硕果累累的“庞德与中国”研究中,庞德对丽江纳西族文明的书写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事实上,从《诗章》第101章到第110章,纳西风景、神话、...[详细]
《外国文学研究》 2020-01-14

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外思想资源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并非悬空思索而来,而是在充分汲取中外智慧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做出的科学而美好的构想。[详细]
齐鲁网 2019-11-13

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问题解决认知模拟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兴起及广泛应用,为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详细]
齐鲁网 2019-09-20

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点和路径

我们要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把握高质量发展渐进性、系统性的重要特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与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时...[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中国发展蕴含的工业化规律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9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

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梳理其分析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对于当代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8-26

充分发挥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应用价值

口述史学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涉及资料、方法、工具、视角、概念、理论等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渗透、交叉与借用。[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6

讲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精彩

思政课能不能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作用,归根到底还要看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思政课能否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归根到...[详细]
《求是》 2019-08-16
【100秒漫谈新思想】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100秒漫谈新思想】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要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详细]
齐鲁网 2019-08-16

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

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的学理支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学科建设反哺教育教学,以理论创新促...[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06

把爱国奉献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标识

进入新时代,以黄大年、南仁东为代表的广大知识分子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7-02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