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晚报网
2022-12-02 20:24:12
孔子是圣人,金声玉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何面向大众、面向时代,讲好孔子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好孔子的生平经历与精神世界,这是一项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学术工作。
本书作者孔繁轲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孙,无疑,这个特殊身份,比我们一般人对孔子的理解又多了一份特别的亲情。对作者来说,孔子是自己的老祖。作者坦言:“生在孔门,我是幸运的——头戴孔氏后裔的天然光环,享受着来自祖先的无上荣耀,这是一生最高贵的财富。世间凡人各安其位,但又念及位德相适。孔氏后裔的应有之德,就是识祖、尊祖、爱祖,否则便枉为孔家子孙。”可见,作为后裔,作者有着一种强烈自觉的责任感,就是要了解、认识自己的老祖,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孝的精神。因此,阐释、宣扬孔子,对作者而言也是在尽孝心、行孝道。
本书与众不同,别出心裁,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全书在风格上宏观与微观、哲思与实践相结合,以散文的笔法,“采用祖孙对话的时空穿越方式,通过五十七封沉甸甸的书信,娓娓道来讲故事,谈天说地话哲理,以浓郁的思辨色彩,打破了人们对孔子的思维偏见,除却了附在其身的不实之词,还原了身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呈现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回答了‘何以孔子’的历史之问、当代之问、未来之问”。
书名“何以孔子”是一种追问式、探究式思考。本书实际上在探寻艰难困苦的坎坷人生如何成就了孔子的伟大;试图深入孔子的情感世界、心灵世界、思想世界,还原真实的孔子;同时,复活历史中的孔子,与现代世界相融合,让更多的现代人了解、认识、亲近孔子与儒学。全书28节大体上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孔子生平(前22节);第二部分“传承”,是一部儒学发展史的鸟瞰(23、24节),对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的思想作了精要概述和评论;第三部分“褒扬与命运多舛”(25、26节)讲孔子、孔家在历史上享受的荣耀与遭受的劫难;第四部分(27、28节)讲孔子儒学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第一部分讲孔子生平是全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对孔子一生上下求索、遭遇的种种磨难、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通过祖孙书信对话的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和深入探讨;同时,也对孔子重要弟子作了细致刻画,展现了孔子与门生情同父子的深厚情谊。第三部分“褒扬与命运多舛”祖孙通信对话中,流露出作者特殊的家族情感。第四部分,对孔子儒学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意义作了颇为中肯的阐扬,最后将儒学的价值归于世界大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之中,也展现了作者笔耕多年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富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全书融学术性、故事性、思辨性于一体,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侃侃而谈,既有历史性、文学性,又有思想性,对孔子儒学的很多经典和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恰如其分的评述,分寸火候拿捏得稳,可以看出作者在孔子文献与儒家文化领域有着多年的深厚积累和沉思酝酿,使本书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与探索作为坚实支撑。
全书主体部分即第一部分总体来说最为出彩,以祖孙对话的方式对孔子生平、心路历程作了细致而精彩的刻画,回应了后人对孔子的一些疑惑。作者以“孙”的身份提出的问题实际上也代表了当今社会大众对孔子的认识,而“祖”的回答无疑是最有挑战性的,作者一方面在血缘情感上以“孙儿”的身份回归到老祖的心灵世界,另一方面也在理性上试图最大限度地把握好古与今的融合。总体上来说,本书面向大众,面向时代,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真实的孔子;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贴近百姓,通俗而不媚俗,作者有着非常过硬的语言文学功底,在很多复杂问题的处理上驾轻就熟,使本书富有感染力,阅读起来能给人轻松愉快的精神享受和人生哲理启发。全书从“尼山”出发,最后又回到“尼山”,这也寓示着我们今天的儒学发展,需要回到孔子,返本才能开新,先要原原本本认清孔子,儒学才会有源头活水,才能健康有力发展。而本书正是廓清了历史上萦绕“尼山”的种种迷雾,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温润而伟岸的真孔子,呈现了清秀而素朴的真尼山。
《何以孔子》实际上也在探索思考为什么是孔子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以及中国的今天又何以离不开孔子这样一个历史大问题、时代大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何以孔子》是通俗的,又是厚重的。本书在通俗性与思想性、历史性与时代性融合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努力。儒学是大众的,《何以孔子》是这些年来大众儒学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非常难得的一本好书,既特色鲜明,又做到了雅俗共赏,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引导更多的社会大众走近孔子、亲近儒学。
(作者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翟奎凤)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