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庞德《诗章》中的纳西王国 (2)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作者:王 卓

2020-01-14 09:57:01

评论家约翰·派克在分析了庞德早期诗歌和早期《诗章》中真实风景与来自卡图卢斯、罗伯特·布朗宁作品中的风景与风景中的神话的结合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种阐释风景的方式是庞德不断精进而不是放弃的方式。后期《诗章》验证了这番论断:庞德的纳西风景是记忆中的风景、神话中的风景和真实的风景的完美结合,也是文学文本、神话文本和自然文本的有机结合。

“身体内在于灵魂”:《诗章》中的纳西仪式与灵魂天堂

庞德的神秘主义自然观使得他的纳西风景书写与纳西传统祭奠仪式书写成为不可割裂的整体。如果说庞德的纳西自然书写勾画了一个人间天堂,那么庞德的纳西仪式书写则构建了一个灵魂天堂。

其实,自然天堂与灵魂天堂往往以情景交融、自然与灵魂碰撞的方式一同出现在《诗章》之中。或者说《诗章》中的风景始终是带有“仪式感的风景”。例如在《诗章》第101章的结尾处,纳西风景和纳西祈祷亡灵的仪式“大祭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苍翠的山坡;白色草场

“让他们的水塘水满;

儿子长着父亲一样的臂膀

和敏锐的听力;

(名词竖直排列;形容词水平排列)

他的马的鬃毛随风飘动

他的身体和灵魂安息。”(101/726-727)

这段诗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纳西人祭祀亡灵的现场:在如画的自然风景之中,祭祀萨满边表演仪式,边诵读祭祀语,以祈求亡灵得到安息。萨满祈福亡灵身体和灵魂得到安息的祭祀语与纳西群山、草场、蓝天、白云和谐地并置在一起,还原了纳西古老民族的自然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活动。在庞德的理念中,风景从来都并非单纯的物质状态,在后期《诗章》中,庞德更是表现出对“精神的,神圣的”风景的兴趣。

纳西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祭祀天神,祭天成为民族认同的标志。庞德显然意识到了祭天对于纳西人的重要意义,《诗章》中纳西文字东巴文中的“祭天神”前后出现了三次:

但我预言  不祭天神

此生无可替代(98/691)

而相同的诗行则分别出现在《诗章》第104章和第112章中:

如果不祭祀天神

就没有现实(104/739;112/784)

那么,庞德借用东巴文“祭天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呢?在第一处语境中,祭祀天神出现在诗人解读康熙《圣谕广训》(The Sacred Edict)的语境之中,表达的是生与死和祭祀的关系;而这段出现了两次的文字其实是祭司主持祭天仪式的开场祈祷语,强调的是纳西典仪和现实的关系。顾彼得认为,对于纳西人来说“人类和那些灵魂的关系并不认为是假设的、臆想的,而是真实的、确切的……简言之,来自不可见的世界的来客被作为人客气地款待。”而这两种关系体现的正是庞德的“神圣主题”最为本质的内涵。这一主题在《诗章》中可谓贯穿始终。

纳西最重要的仪式就是上文提到的“大祭风”仪式也就是祭祀殉情亡灵的仪式。《诗章》的“中心时刻”就是庞德对大祭风仪式的改写。在纳西人的观念中,男人有九条命,女人有七条命,而这也是纳西人如果不能和心爱的人结合,宁愿选择殉情的思维基础。在纳西族中,为爱殉情的男女很多,他们常常选择在高山草场上的松树或者橡树下一同上吊或者在山下的湖泊一同投湖自尽,而这也是丽江被称为“世界殉情之都”的原因。《诗章》第110章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自杀少女的诗行:

太阳和月亮嵌在她的后背上,

星星圆盘缝在她的衣服上

在丽江,雪山绵延,

草场广袤

驱魔人的脸

亲切祥和(101/726)

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已经香消玉殒,躺在自杀现场:广袤的草场上,作法的巫师在为殉情的少女祈祷灵魂的安宁。《诗章》中的这个场景恰恰是纳西族自杀之前吟唱的“殉情调”,即“游悲”所描绘的情境:在圣洁的玉龙山上,有一个遍地开满鲜花,没有痛苦忧愁的地方,那是爱神“游主”居住的地方。在《诗章》中祭风仪式最为完整的呈现出现在《诗章》第110章中。其中竖行排列的

一直被认为是《诗章》中最“神秘的段落”。有研究者认为,这五个词很可能是一首诗,甚至可能是庞德“自写的汉语‘诗句’”,传递的是明亮的月亮女神香消玉殒的含义,与整个第110章的氛围十分吻合。可以说,这五个汉字对于理解纳西殉情传奇和庞德的纳西书写都至关重要。竖行排列的拼音文字不由得使人想起卡明斯诗中那片随着零落的字母飘零的落叶,在这里逝去的生命也如自然界随风飘逝的流水、落花和花瓣雨一样,随风飘落到坟冢之中。对此,庞德本人也曾经进行过明确的阐释:月光依旧明,故友已作古,颇有睹物思人的悲凉感。该部分最后出现的“观音”意象更是寓意深刻。在《诗章》中“脚踩一瓣莲花”的观音与圣母玛利亚常常融合在一起,形成西方文化中更为普遍的“月神”的形象。在庞德的心中,融西方文化和东方文明为一体的“观音”代表了他对“与神圣结盟的神秘”的追求之旅中的“迷”。庞德把观音和孔子、佛祖并列在一起,共同承担了引导人类启蒙的作用。可见,纳西民族古老仪式对庞德而言演化成一种“隐喻”,一方面寄托的是他对亡灵和灵魂的思考和追念;另一方面更寄托了自己对人类精神成长神秘动力之源的探寻。

庞德书写这个从未到过的纳西天堂目的何在呢?赵毅衡曾经撰文对此进行了推测:“返璞归真回向较原始的文明,这是不是庞德对重现儒家政治伦理秩序统治下的盛世之失望?”这一推断是很有见识的。庞德经历了从欧洲文明到东方文明的漫长寻找后,在儒家思想中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当他发现了既保留了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朴素思想,又保留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的纳西之后,他似乎找到了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形态,一种史前的社会形态。这种史前的状态其实正是庞德一直苦苦寻觅的理想社会形态和精神状态。可以说庞德书写纳西天堂的目的是为了摆脱现实和精神的地狱,或者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摆脱“地狱困扰”,因为地狱的确“不好玩”,“也不是开玩笑的”。庞德对纳西文明的书写是他的“世界文化”观念的又一次实践:既是把不同地方的风景之间不断“迭加”,从而建构起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风景的过程,也是把文本的、仪式的、历史的风景纳入全景之中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纳西风景作为一个完整的意象贯穿于后期《诗章》之中,部分地实现了庞德书写一首“长篇意象诗歌”的理想。

作者:王卓,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当代美国文学研究。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意象派、客体派、黑山派诗学谱系研究”(12BWW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杨凡、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企业出口强度与产品质量的相互影响 ——质量促进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还没有成为贸易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仍...[详细]
《财贸研究》 2020-02-26

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外思想资源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并非悬空思索而来,而是在充分汲取中外智慧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做出的科学而美好的构想。[详细]
齐鲁网 2019-11-13

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问题解决认知模拟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兴起及广泛应用,为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详细]
齐鲁网 2019-09-20

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点和路径

我们要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把握高质量发展渐进性、系统性的重要特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与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时...[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中国发展蕴含的工业化规律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9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

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梳理其分析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对于当代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8-26

充分发挥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应用价值

口述史学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涉及资料、方法、工具、视角、概念、理论等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渗透、交叉与借用。[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6

讲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精彩

思政课能不能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作用,归根到底还要看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思政课能否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归根到...[详细]
《求是》 2019-08-16
【100秒漫谈新思想】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100秒漫谈新思想】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要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详细]
齐鲁网 2019-08-16

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

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的学理支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学科建设反哺教育教学,以理论创新促...[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06

把爱国奉献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标识

进入新时代,以黄大年、南仁东为代表的广大知识分子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7-02

牢牢把握“四个迫切需要” 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7-02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