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作者:卢军

2018-04-03 13:27:04

作者:卢军

摘要:中国科幻文学长期以来处于主流文学边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旨在梳理百余年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的历史进程,阐述不同阶段科幻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总结其特点趋势;探究科幻文学崛起的原因及差距,并展望新世纪科幻文学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引起更多的读者和研究者关注中国科幻文学。

关键词:科幻作品 译介 创作 出版传播

中国科幻文学肇始于晚清,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初期、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90年代、21世纪。时代语境的变迁使每个阶段的科幻文学从译介文本选择、创作动机、思想内涵、艺术风貌到出版传播皆呈现出不同特点。进入21世纪,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际影响力渐强,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1900-1999年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历程

1.清末民初:西方译介文学影响下的科幻文学创作

晚清科幻文学是在西方译介文学的启发影响下产生的,梁启超等人认为小说具有“开启民智”的作用,并大力提倡对西方科幻小说进行译介。当时最受译者青睐的是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科幻作品是1900年陈寿彭、薛绍徽合译的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记》,由世文社出版发行,大受读者欢迎,译本接连再版数次。此后,西方科幻译作多次出现在《小说林》《绣像小说》《新小说》《月月小说》等畅销小说杂志上。在对西方科幻作品的译介过程中,为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本着实用主义原则,大胆对原文进行增删甚至改写。

随着西方科幻作品的翻译介绍,晚清文人很快开始了科幻文学创作。1904年,《绣像小说》刊物上连载了笔名“荒江钓叟”创作的《月球殖民地小说》,这是现今查到最早的中国科幻作品,与1818年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英国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相隔86年。此后徐念慈、萧然郁生、李敏斋,碧荷馆主人、包天笑、肝若、杨与龄、洪炳文等人的科幻作品相继出版。

晚清科幻小说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源于国人的强国梦,背负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沉重的历史使命,含有浓重的启蒙色彩。民国成立后到三四十年代,时局动荡,科幻小说发展缓慢。较有代表性的有徐卓呆、剑秋、谢直君、劲风、顾均正等的作品。随着“科技强国”梦的日渐破灭,作品开始反思科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和不幸。

2.新中国成立初期:鲜明的“少儿科普”创作倾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幻文学主要在儿童文学领域发展。1956年,中央政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科幻文学也迎来一次译介、创作和出版热潮。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普化思潮和苏联作家的科幻小说译作对中国作家产生深远影响。潮锋出版社、自由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阿达莫夫、古雷维奇、高鲁别夫等苏联作家的科幻小说,都大受中国读者欢迎。

受苏联科幻文学影响,为广大青少年传授科学知识,展望科技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描绘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前景,构成这一阶段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主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幻文学代表作家有郑文光、迟叔昌、于止、赵世洲、郭以实、肖建亨、童恩正、鲁克、刘兴诗、嵇鸿等。此期中国科幻文学的整体特点是具有鲜明的科普化和儿童文学特色,“发表阵地主要是 《中学生》、《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等”,出版社则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主。中国的科幻文学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直至“文革”时期陷入停滞沉寂。

3. 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科幻文学翻译与创作的空前繁荣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幻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科幻世界》《科幻海洋》等期刊除了刊登中国科幻作家的原创作品之外,还密切关注世界科幻文学创作领域的最新动态,大力译介国外优秀的科幻作品,“与 50 年代主要翻译苏联科幻小说相比,这一时期更倾向于翻译西方的、尤其是发展强劲的美国科幻小说。这一时期以图书形式出版的科幻翻译小说达 216部,其中以 1980-1983 年最为集中,占这一时期翻译总量的 70%”。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家是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四大金刚”的“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和刘兴诗”。1978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叶永烈的中篇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该书发行量高达300万册,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科幻小说的主要阅读群体仍是青少年,但一些作家尝试突破少儿科普的思维局限,“开始了由‘少儿科普化’向‘社会成人化’的探索,题材与风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丰富”。此期,中国至少有三四十种专业科幻刊物和报纸;此外,《人民文学》《当代》《小说界》《北京文学》等重要纯文学刊物也刊登了大量科幻小说。据不完全统计,“从1976年下半年到1980年,共发表了科幻小说约300篇,是1949到1976年27年间发表总数的三倍”。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翻译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等都相继出版科幻作品。科幻文学迎来了创作和出版高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1983年前后的思想整风运动中,科幻文学被指责为宣扬伪科学的“精神污染”, 遭到猛烈抨击。科幻刊物相继倒闭,仅剩《科幻世界》一根独苗艰难支撑,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陷入了十多年的低谷。

4.90年代:中国科幻的复兴发展和多元化尝试

进入90年代,中央政府弘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1年在成都召开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年会,1997年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科幻大会,这些在中国召开的国际科幻会议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科幻文学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王晋康、吴岩、星河、韩松、潘海天、杨鹏、绿杨等新生代作家相继崛起。此期科幻文学的显著特点是广泛借鉴西方科幻作品,努力摆脱社会赋予科幻文学的非文学使命和科普的工具性质,坚持个性化、多元化创作。

1999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是科幻题材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度引发了科幻图书市场的空前热潮,许多出版社推出了科幻作品丛书,皆销量不俗。《科幻世界》的发行量大增,在1999年突破30万册。

二、新世纪:中国科幻文学逐步走向世界

1.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科幻作家和作品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文学由“新生代”和“后新生代”创作群体共同支撑。刘慈欣、韩松、星河、王晋康、何夕、杨平、苏学军、潘海天、江波等90年代走上文坛的“新生代”作家继续活跃在科幻界。尤其是刘慈欣已成为新世纪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这项在世界科幻界最具权威与影响的大奖。2014年,美籍华裔作家刘宇昆将《三体》第一部翻译成英文,由全球知名的美国托尔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发行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被214家美国图书馆收藏。《三体》被公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一批年轻的80后甚至90后的“后新生代”科幻作家也相继登崭露头角,代表人物有陈楸帆、飞氘,长铗、张冉、宝树、江波、平宗奇、夏笳、陈茜等,“后新生代”作家创作时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相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意义,他们更关心的是怎样写出好故事来吸引读者。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多元化的风格、开阔的视野,为中国的科幻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2.女性科幻作者的比例和影响力逐步增加

科幻文学以往通常被视为一种男性文学。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嵇伟、张静、英子、凌晨,赵海虹、于向昀等女作家打破这一格局。进入新世纪以后,涌现出程婧波,陈茜、夏笳,迟卉、钱莉芳、陈奕潞、李恬、郝景芳等新锐女作家。1999年,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开辟科幻小说专栏Futures(未来),刊登原创优秀科幻作品,在2015年之前,中国作家始终缺位”。2015年5月7日,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李恬在《Nature》上发表了英文科幻小说《Tempus omnia revelat》(《水落石出》),成为“Futures” 栏目的首位中国籍作者。一个月后,“后新生代”女作家夏笳也在该栏目发表英文科幻小说《Let's have a talk》(《让我们说说话》)。2016年8月21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Folding Beijing》)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刘慈欣之后,中国作家第二次斩获雨果奖。

3.科幻出版总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据统计,2010-2015年中国大陆科幻图书出版情况如下:

大陆科幻图书出版情况

这些数据表明,2010年以来,科幻类图书出版市场被普遍看好,众多出版机构加大了科幻文学的出版力度。2012年科幻出版盛况空前,原创图书数量首次突破百部,此后两年虽有所下降,但2015年又实现了新的突破。此外,翻译引进科幻图书数量一直呈现持续增长势头,引进图书中美国占绝对优势,分别是:2010年17部,2011年20部,2012年39部、2013年42部,2014年45部,2015年62部,其次是日、俄、英、法等国作品。

4.中国科幻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渐强

美国权威专业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The Clarkesworld Magazine)从2012年起开始定期发表中国科幻作品。2013年,“世界科幻行业权威的理论杂志《科幻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出版了中国专辑,刊发了吴岩、宋明炜、刘慈欣、飞氘、韩松等十位作者的文章,向西方全面介绍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这一中国专辑的出版对提升中国科幻文学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极大的意义。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科幻文学开始受到国际科幻界的关注与认可。

三、中国科幻文学崛起的原因

1.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科幻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科幻作品的题材与最新科技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中国科技捷报频传: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炎黄一号”研究成果发表,“曙光5000A”“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铁基超导材料研究都跻身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2015年,中国科技取得了多项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首次捕获到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首次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新模式,首个自驱动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问世”等等。这些科研成果让国人倍感自豪,清末民初科幻作家“科技强国”的梦想已成为现实,也为科幻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2.科幻影视的飞速发展带动科幻文学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科幻领域最重要的发展就是科幻影视的飞速进步。中国科幻电影市场一度被好莱坞影片垄断,“越来越多的票房被《超体》《星际穿越》《地心引力》这些国外科幻片卷走,而本土科幻题材却长期在银幕缺席”。但2015年,中国原创科幻影片迎来了崛起的契机,张艺谋、周星驰、宁浩等知名导演纷纷涉足科幻片,科幻题材一度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制作方向的风向标。科幻文学的改编正在趋热,正在拍摄或已立项的国产科幻电影包括刘慈欣的《三体》《乡村教师》《超新星纪元》、韩松的《红色海洋》等多部,这将有效促进科幻文学的传播。

3.知名译者搭建起沟通中西科幻的桥梁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叶永烈、吴定柏、郭建中、韩松、吴岩等就作了相当多向国外介绍中国科幻的工作。新世纪以来,在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瑞典汉学家陈安娜等知名译者的努力下,愈来愈多的中国科幻作品被译介到西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宇昆,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科幻作家,小说《手中纸,心中爱》(《The Paper Menagerie》)、《物哀》(《Mono no Aware》)相继获得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创作之外,刘宇昆热衷于科幻翻译,先后将刘慈欣 、陈楸帆 、马伯庸、夏笳、宝树、郝景芳等多位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译介到美国,小说的翻译与被接受程度紧密相关。刘宇昆在帮助华人作品推广方面居功至伟。

4.《三体》热引发的科幻热效应

被众多粉丝亲切地称为“大刘”的刘慈欣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作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三体》三部曲在中国的销售量已超过100万册,成为数十年来最热销的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第一部的英文版在全球销量已超过11万册。《三体》也为刘慈欣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2016年他以1000万元年度版税收入位列作家富豪榜第11位。明星作家的产生有利于吸引更多人关注及进入科幻创作领域。

四、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前景展望

在为中国科幻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科幻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现与科幻产业在全球最为发达的美国科幻做一下比较:(1)美国科幻作家群体庞大,“最近40多年来,仅获得美国科幻协会颁发的星云奖的作家就有400多位”;而在中国科幻作品仍属小众文学,科幻作家数量偏少,且多是业余写作。(2)当下中国科幻文学出版市场规模仅有美国的1/10,仅美国托尔出版社“这一家一年新出的原创科幻类读物就有600本之多”。(3)在科幻作品产业化方面,美国已建立起由影视、动漫、游戏,主题乐园等组成的完整的科幻产业生态链条,“而我们的科幻产业却仍处于从杂志向畅销书过渡的初级阶段”。 由此可见,中国科幻与发达国家在创作和出版、科幻产业化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中国科幻还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中国科幻文学在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出版传播和打造文学影视产业链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1.初步形成系统化的科幻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吴岩教授是国内最早的科幻理论研究者,主编出版了《科幻文学概论》《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科幻文学的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等科幻理论专著多部。从1991年起,吴岩首次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本科“科幻文学阅读与研究”公共选修课,把科幻文学带进大学课堂,培养了不少新生代科幻作家和研究人才。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首设科幻文学硕士专业;2015年开始招收该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科幻文学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科幻文学创作和传播的研究者。

2.以《科幻世界》为中心打造中国科幻图书品牌

当前科幻文学的翻译与出版发行“逐渐由译者选译、分散出版的方式转为以科幻杂志与出版机构为主导的体制化运作”[13]。《科幻世界》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自创刊以来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发现和培养了王晋康、刘慈欣、飞氘、陈楸帆、夏笳、钱莉芳等大批优秀科幻作家。为了打造中国科幻图书品牌,自2003年起,《科幻世界》杂志社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组织出版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已出版美、英、法、加、俄、日等多国作家经典科幻作品近150部)、“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已出版中国作家的作品近百部)、“世界流行科幻丛书”(包括尼伦德、斯卡尔齐、孔茨等西方作家的数十部流行新作)。《科幻世界》正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和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

3.逐步构建科幻出版影视产业链

自2011年起,国内青春文学领军人物郭敬明正式进军科幻文学。郭敬明旗下的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继与陈楸帆、陈弈潞、飞氘、宝树等新锐科幻作家签约,力图发掘、培养国内优秀的科幻作者,推广其科幻原创作品,并将科幻图书出版与科幻影视结合起来,构建一条出版影视产业链。签约作家们看重的主要是:郭敬明团队所拥有的庞大的青少年读者群,对作者作品的包装推广,以及在图书出版营销上的能力。

当下,中国科幻文学的声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长期处于主流文学边缘的科幻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从“荒江钓叟” 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到刘慈欣的《三体》,从模仿借鉴到走出国门,中国科幻文学在曲折发展中走过一百余年,有望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企业出口强度与产品质量的相互影响 ——质量促进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还没有成为贸易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仍...[详细]
《财贸研究》 2020-02-26

庞德《诗章》中的纳西王国

在硕果累累的“庞德与中国”研究中,庞德对丽江纳西族文明的书写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事实上,从《诗章》第101章到第110章,纳西风景、神话、...[详细]
《外国文学研究》 2020-01-14

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外思想资源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并非悬空思索而来,而是在充分汲取中外智慧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做出的科学而美好的构想。[详细]
齐鲁网 2019-11-13

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问题解决认知模拟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兴起及广泛应用,为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详细]
齐鲁网 2019-09-20

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点和路径

我们要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把握高质量发展渐进性、系统性的重要特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与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时...[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中国发展蕴含的工业化规律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9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

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梳理其分析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对于当代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8-26

充分发挥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应用价值

口述史学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涉及资料、方法、工具、视角、概念、理论等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渗透、交叉与借用。[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6

讲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精彩

思政课能不能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作用,归根到底还要看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思政课能否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归根到...[详细]
《求是》 2019-08-16
【100秒漫谈新思想】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100秒漫谈新思想】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要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详细]
齐鲁网 2019-08-16

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

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的学理支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学科建设反哺教育教学,以理论创新促...[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06

把爱国奉献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标识

进入新时代,以黄大年、南仁东为代表的广大知识分子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7-02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