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数字手段助力非遗教育进校园

来源:人民网

作者:

2019-02-09 10:58:02

【一家之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数字化变革的背景下,传统非遗原有生存环境逐渐消失,急需借助现代科技、传媒、创意等手段,为其注入新的养分。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让非遗插上信息化翅膀进入学校,再次焕发青春活力,使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实现代际传承成为可能。在全国众多非遗进校园开展得较好的学校里,已经尝试采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非遗传播传承的效率,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

借助数字手段接触非遗成潮流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曾采用访谈、问卷和现场考察等方法,对上海10个区的15所学校15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你以哪种方式参加非遗活动?”这一问题时,选择“参观场馆或者展览”的占59.22%,选择“参加体验活动”的占53.42%,选择“看电影或者电视”的占47.42%,而选择“阅读书报”和“边学边玩”的分别占38.13%、33.17%。这说明学生更多的是喜欢以互动体验式的方式参与非遗活动,这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十分吻合。而互动体验是数字技术的长项,且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其中。00后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化对他们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们对网络、数字技术有天然的亲切感。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专业2014级学生田芳洲曾做过《剪纸在当代大学生中普及度调查分析》,其中有一个数据很能说明当代大学生是如何获取非遗信息的。该问卷通过网络发布,对全国范围内部分大学生进行线上调查,数据显示,选择“网络媒体”的占51.89%。可见,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非遗信息。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客户端的黏性加大,这种获取信息的习惯比例,或者说学生借助手机了解非遗的比例越来越高。

“非遗进校园”效果提升的数字化路径

资料累积数字化。非遗是“活”的文化载体,由于原本非遗产生延续的环境消失,一些缺乏生存环境、传承人“手”“脑”“口”中的非遗正悄然消失。同时,非遗传承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讲究的是师徒间的口传、手授、意会,甚至是一种亲情关系的延伸;还崇尚小集体作坊制,注重相聚一堂共同参与的氛围。因而非遗传承是有温度的,有情感交流的。随着环境的巨变,社会的发展,很多非遗传承的原有环境都在逐渐消失。因此,将非遗资料数字化,由此形成数据库,是抢救、保护非遗并最终实现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有一份《上海非遗传习地图》,该地图较全面地展示了上海在非遗进校园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通过地图,使用者可以了解到某一非遗项目在上海的传承情况、受欢迎程度及普及度,进而为非遗学习、传承和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在全社会营造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非遗生命力指数。这都是非遗资料累积数字化的一种方式。

传播手段数字化。非遗的传承讲究言传身教,实行师徒制和作坊制,限制了非遗传承的受众面,不利于非遗的推普和传承。为非遗制作微课,将非遗的口传身授以微课的形式通过网络展示给受众,大大解决了以往非遗传承中的场地和传承人问题。这种数字化传播手段让青少年接触非遗有了更便捷的方式。但也有专家指出,并非所有非遗都适用于数字化手段传播,以微课的形式网络传播只适合简单的、流程明确的、可目视的非遗传承。

呈现形式数字化。由于学生的认识习惯,数字化手段所呈现的非遗文化正在现代化校园中不断丰富、有效拓展。上海市嘉定封浜高级中学作为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之一,校内有一个非遗博物馆,馆内不乏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范例。学校将馆内设计成一个个微型空间,以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从“衣、食、住、行、乐”等多维度、多视角了解了嘉定的非遗,也感受古代嘉定人民的劳动智慧。学生们都很喜欢学校的非遗博物馆,通过参观和体验,这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和传承也需改进

借助数字手段传播传承非遗已成非遗教育的一种趋势,也是“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推进方向,但仍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第一,还需提高整个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度,非遗不仅要走进校园,更要以一种民众乐于接受、易于研习的方式走进社区,对相应成果须加大投入,不断升级换代。唯此,社会认同度会大幅提升。第二,信息化手段能扩大非遗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但要真正实现非遗传承的深度和效度,尤其是面对那些精细化、复杂化程度较高的非遗,信息化手段尚显乏力。第三,非遗的传播和传承要符合当代学生学习规律和心智成长规律,使之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爱好和兴趣。要对非遗项目进行有计划的、持之以恒的品牌建设,对接文创项目,拓展传播渠道,倡导实用,影响生活。

数字化让非遗进入校园,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时而也会陷入困境,非遗保护国际公约以及我国非遗立法中所倡导的非遗教育任重道远。信息化只是手段,它更多的作用只是体现在非遗的本真展示,光靠信息化手段还不能完全达到非遗传承的目的。更何况,“匠心精神”的传递也不能完全数字化。因此,传承民族之“根”、铸造国家之“魂”,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担当起非遗教育这一伟大而紧迫的使命。

(作者:陆建非,系上海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刘蕾,系该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弘扬工匠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时代,大力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建设一支重知识、善技能、创新型的产业大军,更能够为...[详细]
光明日报 2021-02-10

用智慧城市建设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

在未来,城市将变得越来越“聪明”,智慧城市建设有力推进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公众可以享受更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详细]
光明日报 2021-02-10

数字经济面临的治理挑战及应对

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在数字技术研发、数据开发与应用、数据风险与安全、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快布局...[详细]
光明日报 2021-02-09

在奋进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2-05

坚持问题导向 聚焦特色发展

对于地方而言,要立足本地实际,聚焦特色发展,紧盯弱项短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走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子。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详细]
经济日报 2021-02-05

从系统观念看新发展格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2-05

内在主动地讲政治

以担当精神讲政治。内在主动地讲政治,必须具有担当精神。实践表明,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个...[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2-03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在我工作的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下村,当地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2-03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千方百计稳定与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2-01

脱贫攻坚彰显初心使命

前不久,中共中央发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名单,张小娟的名字位列其中。这位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的青年干部,在完成乡村脱贫攻坚抽样调查工作...[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2-01

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和道德都是具有一定约束性的规范体系。法治重在他律,具有强制性、威慑性,可稳定人们的预期,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1-29

认真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论)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1-29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