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内涵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云涌

2019-05-07 09:15:05

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发生之后,由处于人生发展特定年龄阶段的人所组成的、作为生产预备队的一个特殊群体逐渐得到社会确认,用来指称这一特殊群体及其成员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青年”概念逐步形成,并在西欧社会开始广泛流行,其具体内涵也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性质和状态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述中多次使用过这一概念。在对“青年”概念的具体运用中,马克思、恩格斯赋予这一概念以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相对性与确定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等特征,从而揭示出“青年”概念所指称的这一特定群体及其成员所具有的理想性、积极性、开拓性、未来性和继承性、过渡性、成长性、可塑性等质的规定性。随着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随之打上了新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烙印。从社会关系层面把握青年的本质和社会历史作用成为他们观察和处理青年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准则,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由此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长足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对作为生产预备队和革命接班人的青年从职业选择、培养教育、权利保护、恋爱婚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提出青年是革命事业和人类未来的希望,从而明确肯定了青年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他们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要充分估计其优点和精准判断其主流,对其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帮助。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体系内部矛盾激化、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关键历史时期,列宁进一步从政治性、伦理性、组织性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内涵,坚信未来属于青年。青年的正确政治立场选择是列宁首先关注的问题,由此出发,他充分肯定了青年在革命政党中的地位和作用。列宁也格外关注青年的共产主义伦理道德教育,相信青年、重用青年、善待青年、宽容青年、支持青年和培养青年,是其在革命实践中的基本主张。青年组织建设和青年工作的专门化,同样是列宁关注的重要实践问题,为了满足革命的需要,他首次提出建立青年联盟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施。

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毛泽东在其求学时期、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均始终关注青年问题,并系统论述了青年在革命中的先锋性和桥梁作用、在建设中的创新性和突击队作用。他坚信,青年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主张要辩证对待其长处和不足,强调要重视青年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其成长和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以青年运动促进整个人民运动,是毛泽东对青年和青年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从不同方面为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从青年或青年工作的地位作用、社会特征、教育培养、信任爱护、组织领导等方面继续赋予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新的时代内涵。他们充分肯定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希望和继承者,是党的后备军、建设的生力军;主张辩证看待青年活力强、创造力强但欠缺经验的特点;积极提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明确要求培养青年干部、积极营造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普遍重视加强和改善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等重要场合,多次论述青年和青年工作。一方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原则,坚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强调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对新时代的青年使命、青年成长、青年组织、青年工作等做了系统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境界。例如,对于新时代的青年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揭示了广大青年只有与新时代共同前进、通过学习和实践练就过硬本领,才能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广大青年中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追求。对于新时代的青年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专门面向青年群体制定出台的发展规划,是我国青年发展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总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源于时代现实又引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青年工作和青年运动的思想力量,是马克思主义解决青年自身发展以及青年与社会、民族、国家、人类发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在以不同方式坚持、发展和运用着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不断丰富其具体社会内涵。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正在以理论的方式深深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塑造青年精神、引领青年运动的历史性实践之中,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

 (作者:高云涌,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年轻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新时代,年轻干部要用坚定信仰引领奋斗,以不懈奋斗诠释信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5-07

坚定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就要深刻认识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继续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5-07

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新时代中国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5-07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

中国人民应当牢记历史,排除某些杂音和干扰,还历史以真面目,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振奋精神再出发。[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5-06

坚定走在正确道路上

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路问题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以志不改的韧劲、道不变的恒心,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的豪情,...[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5-06

确保脱贫摘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十三亿多中国人要全面实现小康,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做好现行标准下16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是关键,也是攻坚战。[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5-06

培养新时代青年要遵循“六个下功夫”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5-06

让青春在传承五四精神中焕发光彩

当代青年必须秉承伟大的五四精神,紧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青年运动主题,勇于追梦圆梦,书...[详细]
人民网 2019-05-06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接力奋斗

作为新时代奋斗在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上的青年一代,更应牢记重托,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修身立德,练就本领;勇立潮头,争做先锋。[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5-05

把握新时代青年运动的主题和方向

引导社会各方面关心爱护青年、激励鼓舞青年、教育服务青年,为他们实现理想抱负营造更加健康宽松、公平公正的环境,为他们的人生提供更多出...[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5-05

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马藏》诞生记

有这样一项学术研究,它的进展牵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因为它“非常有意义”;有这样一项学术使命,中国学者矢志为世界贡献属于中国的思想...[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5-05

研究五四精神要注重“三个相统一”

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详细]
新华网 2019-05-05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

就历史使命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是围绕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展开的。伟大使命当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不同...[详细]
学习时报 2019-05-05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