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进理论创新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文彰 岳凤兰

2019-01-21 09:20:0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既需要紧紧“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也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因为:

第一,传统文化是土壤。中华民族创造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作为先在的精神环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的深厚土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既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又具有广泛现实基础;既体现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离开了这块土壤,再好的理论也无法立足,更无法扎根。离开了这块土壤,愿望再好的理论创新,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第二,传统文化有营养。传统文化当中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方法等等,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的精神营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同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吸收营养。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深厚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给予的高度凝练的总结评价。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滋养,理论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三,传统文化给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能够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当然也是我们一百多年来追寻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的创新和发展能力、交往和治理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是与这个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到,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我国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今天,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最不应该忽视的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

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以求从中获得肥沃的土壤、丰富的营养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当然,我们还必须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认知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需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

第一,要以理性科学的眼光审视自己。首先,审视自己必须要理性、客观、科学地“研究自己”。要理性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准确评价价值意义;客观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准确辨别优劣成分;科学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基因,准确判断发展动力。审视自己的目的在于准确定位,因此还必须具备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放在时代发展和世界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之下,才能更好地辨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强项和短板、精华与糟粕,才能更有信心和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服务。

第二,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自我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定位、明确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基础上,还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自我完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观照文化固有的本质特征。一是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系统所具有的排异性。没有排异性,文化就没有定力,就失去了稳定性。但是这种排异性如果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绝对否定上,就会固步自封,制约发展。二是传统文化体现文化特质所具有的同化性。文化的同化体现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形式。在学习和接受新理念、新观点、新事物时,消极的吸收与同化往往会体现出“生吞活剥”的教条弊病。三是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定势所具有的惯性和惰性。传统文化长期浸润和传承而形成的文化定势,使人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难免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自我改造和完善时,为了克服文化的固有特征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其认识论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自我改造和完善,这也是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三,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守正出新。新时代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需要中华传统文化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守正出新。邦虽旧邦,其命维新,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中国始终具有求变求新的精神气质。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使马克思主义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守正”;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问题作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是为“创新”。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进而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作用,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详细]
学习时报 2019-01-21

改革开放前进道路上必须坚定“四个自信”

40年的成功实践雄辩证明同时也深刻启示我们,面向未来,在改革开放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1-20

弘扬“红船精神” 奏响新时代改革开放最强音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它所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与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具有的变革和开放精神...[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1-20

确保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党的领导、从严管党治党,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1-20

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要正确认识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1-17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更好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

我们倡议,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在增强“四力”实践中学在前、走在前,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1-17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1-17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主要体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1-17

不断提升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1-17

改革开放铸就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一往无前,始终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始终敞开胸襟、...[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1-17

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

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重申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旗帜鲜明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努...[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1-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5年多来,我们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既积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1-17

用“学习强国”激发学习力量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对共产党人而言,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才谈得上拥有“看家本领”。[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1-16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