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赓续“孝”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来源:闪电新闻

作者:

2023-12-22 09:35:12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与道德核心,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古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首孝悌、次谨信。”,孝是德之源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孝”文化作为一种深沉的精神力量,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发挥着隐性渗透作用。

孝的内核是“天”“人”合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子女在肉体乃至身体运转系统与父母是无法分离的,孝敬父母是身心运转的规律,是遵从人道也是遵从天道,所以古代智者强调“孝”。孝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和人文精神。从表层看,孝包含了对如何行孝作出的具体设计,即具体的伦理行为规范;从深层分析,孝的背后是中国人对人文伦理的独特思考,体现了对人以及怎样维系社会和谐的一种独特回答,所以孝具有久远的价值。儒家的核心是“仁”,仁爱在家庭层面表现为“孝”,在国家层面上升为“忠”。面对国情、世情和多元文化的严峻挑战,孝文化依然为当今社会所需。

首先中国老龄化问题需要“孝”文化。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道与养老有密切关系,老龄化社会需要孝。根据国家民政部2023年10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底,中国老年人口达到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状况,对社会各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谁来养老、未富先老、怎样助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如此形势,各地政府纷纷施行各类优待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固然要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孝”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毋容置疑能够发挥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要弘扬“孝”文化,应对老龄化问题。

其次中国少年培育需要“孝”文化。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之源头,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从根本上抓起。历史上,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是以孝为起点,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孝道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立在儒家孝道教育思想上的中国传统教育充满了人文道德,也是建构当今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当下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孝道体系、规范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使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家庭的培养教育功能弱化。同时,学校忽视“孝”教育及受繁育信息的左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少数青少年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孝敬之心,缺乏必要的尊重。部分青少年的孝观念出现了撕裂和断代,表现在观念淡化、亲情的虚化、功能的弱化和行为的异化现象。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遵长敬老的道德观念严重的挑衅。因此对青少年,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加强对“孝”文化的教育引导。

再次中国邻里关系需要“孝”文化。邻里关系主要指家庭关系之外的各种社会关系。孝博爱之始,“孝”文化能培养人的博爱意识。孔子说,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按照此标准,人不仅要尊敬自己的父母兄长,还要以同样的感情对待他人、对待社会,而由此营造出的和谐人际关系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当前出现了一种邻里关系、人际关系冷漠的社会病,而将亲情关系推及到邻里乃至社会,为处理邻里关系提供了可行性规范。所以要以“孝”文化为指导,为人际关系增加温度,给社会生活增加亲切感,营造和谐信任、守望相助的邻里中国。

我们不能用孝解决一切问题,但孝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开始。提倡孝关乎社会风尚和政治的安定。当下中国家庭模式、父子关系和空间距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孝”文化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今天的需要,但孝使亲情得以延续,孝使生命有所负重。弘扬孝,在于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家庭培育,让子女养成孝的品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作为重要阵地,关乎青年的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同时需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继承创新孝文化;传承和发展孝道,不仅仅需要从道德资源层面,让孝老爱亲深厚的道德资源凝聚人心,用强大的道德力量来构筑和谐社会;更需要的是在实际行动层面,在全社会形成大孝大爱的格局和氛围,把传统层面的孝提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总而言之,弘扬“孝”文化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权力关怀多管齐下,让家庭层面的“小孝”走向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大孝”。

 作者:王皓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龙云飞 周懿 张倩 郭常宏]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