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李征

2019-05-26 09:59:05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我们不仅为灿烂的5000年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所骄傲,而且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革命文化和改革创新精神所折服,为新中国建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自豪地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源于对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动力,来自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改革创新精神的胜利实践;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愿景,升腾于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源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

新时代文化自信首先源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基因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基因得以留存和传衍,并在新的时空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化基因的组合构成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文化基因的唤醒与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道:“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文化意识的萌生发端,经历了文化元素的衍生,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文化形态的进化,文化遗产的传承等过程,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遂成强劲的中华文化基因。文化基因融渗于文化的各个层面。在物质文化上,表现为居住、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固化的文化符号;在精神文化上,与风俗、礼仪、宗教、文学、艺术、制度、法律等紧密联系,形成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形式;在最深层的思想观念上,体现为哲理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中华传统文化肇始于炎黄时代的根祖文化和龙文化。图腾的出现,标志着文化意识的萌生。龙,是华夏始祖创造的文化图腾符号,是华夏大地氏族部落众多图腾的代表。龙图腾表达出中华民族拥有崇高的品格和远大的理想。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龙跃于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的记载。闻一多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龙文化的精神由三个基因片段组成:其一是融合精神,它体现了中华始祖天人合一、阴阳交合、厚德载物、万物化育的观念;其二是进取精神,它展现了中华先贤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知常达变、奋发开拓的习惯;其三是奉献精神,它彰显了中华祖先心怀天下、德济苍生、除苦得乐、福泽子孙的胸怀。伴随着文化意识的初萌,各种文化元素逐渐诞生,并在文化基因的传承控制下衍生为丰富灿烂的各种文化。

自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家国天下的政治秩序得以建立,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和原始民主风范,也逐渐被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所取代,阴阳五行学说盛行;及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文化繁荣鼎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被赞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秦汉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并存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初步构建,以儒学为核心的儒释道多元文化体系逐渐成型,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封建等级制度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向海外传播,四方来朝的汉唐盛世铸就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巅峰地位;宋元明清各代,在理学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典籍、兼收西学等方面都有不少建树,博大精深的文献典籍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经史子集,汗牛充栋。这个崇尚和合的大河流域滋养下的农耕文明国家,以克制与隐忍的民族性格,走上了一条以夏化夷、协和万邦的道路,具有“天下国家”的风范。

站在历史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走向呈现出“在坚守本根中走向现代”的总趋势;其独特创造在于以“独特的历史命运滋润独特的人文情怀”、以“独特的基本国情涵养独特的文化基因”、以“独特的发展道路铸就独特的文化范式”;(许俊:《中国人的根与魂》,人民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6年版,第96-110页)其价值理念在于昭示“天下为公,求索大同”的政治抱负,在于“精忠报国,何惜百死”的报国情怀,在于“持节不屈,临难不避”的浩然正气,在于“舍身忘家,慷慨赴难”的献身精神,在于“内圣外王,修己安人”的修道理想;其鲜明特色在于“民胞物与,礼义为根”的民族性,在于“自强不息,惟志惟勤”的坚韧性,在于“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在于“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崇实性,在于“因革损益,延续有序”的传承性。毋庸置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留存了割舍不断的优秀文化基因,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但仅仅于此还是不够的,文化自信还需要现实的实践来支撑。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文化胜利的实践

新时代文化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40年改革开放胜利的实践。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曾经“天朝上国”的美梦被帝国主义列强傲慢的炮舰洋枪击得粉碎。整个中华民族对文化的自信也就随之从那个辉煌的宝座上跌落了下来。改变这一现状、让整个民族重新找回文化自信的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胜利的实践,奠定了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首块基石。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在随后的近30年革命斗争实践中,找到了以社会革命推动文化变革的正确道路,并最终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革命早期的实践形成了建党文化。这一阶段革命文化实践的内容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组建各种形式的党组织、办报宣传和发动民众、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论战、成立全国性党组织、组织工农革命运动;革命中期和后期的实践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文化。其主要内容有:北伐革命文化、左联革命文化、土地革命文化、抗日革命文化,涌现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斗争文化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革命中后期的实践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建设文化,它包括苏区革命文化和建国方略文化。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了新中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胜利的实践,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又一块基石。1949年10月—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活动,用了7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进行了三大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实践。一是完成了文化宣传、教育阵地的接管、改造、调整和组建;二是加强了革命理论的学习和对人的思想改造;三是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发展人民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文化事业,并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和全党整风运动。1949年,《人民日报》开始向全国公开发行,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着一批大中城市的解放,各地对旧社会出版的报纸、刊物、电台及各类通讯社进行了分别处理,建立起传播革命思想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舆论宣传阵地。这些宣传阵地围绕当时国内肃清反动残余势力、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影响开展了有力的舆论宣传。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又着力开展全国动员和宣传工作,在同美帝国主义的较量中发扬民族自尊心和人民战争的伟大传统。建党30周年之际,出版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现实斗争,深入社会生活,创作出一大批以革命战争、民主改革为题材,启发人民政治觉悟,鼓励人民劳动热情的优秀作品,如话剧《龙须沟》、歌剧《长征》、小说《铜墙铁壁》、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歌曲《歌唱祖国》、电影《钢铁战士》等,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经过7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取得了实践的胜利,再次增强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0年改革开放胜利的实践,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第三块基石。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全方位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区(港),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各项利民举措持续实施。40年改革开放,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新时代文化自信升腾于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

新时代文化自信,不仅源自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胜利的实践,而且源自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新时代中国道路文化、中国理论文化、中国制度文化的再创造。

新时代道路文化再创造坚定了中华民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模板”“再版”“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改革创新精神进行集成创新的原创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新时代理论文化再创造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的动力。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新时代理论文化再创造的集中体现,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的动力。

新时代制度文化再创造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3月11日颁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我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了公民各项正当权利,为我国成为世界先进的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坚定了中华民族的制度自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表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再创造,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强,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深刻认识大变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深刻认识这一大变局,抓住大变局为我国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人...[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5-23

【思享家】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追溯亚洲文明历史成就,描绘文明...[详细]
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9-05-23

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跨越发展的法宝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何以在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陷于劣势困境的情况下,反而实现跨越发展,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详细]
人民论坛网 2019-05-23

不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对华文明冲突论”可以休矣

这一“和”的文化特质,纵贯古今,影响至深,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秉性。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5-21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之维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善于处理好批判性话语与建设性话语的关系。毋庸置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详细]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9-05-17

读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深刻意蕴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等内容,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5-15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解释力和旺盛生命力 “过时论”根本站不住脚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过时,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无论从理论本身还是从实践发展看...[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5-09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回顾建党98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5-08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意涵与实践要义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塑造劳动观念、传递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和培养劳动习惯...[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5-06

五四运动:中国近代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

五四时期,确立了救国复兴的新思想、理清了道路选择的疑惑、准备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5-05

以开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体现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系统思考和不管风云变幻都“一诺千金”的担当。中国人历来讲求“一诺千金”。我们高...[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5-05

让信息化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作为在全国最早实施数字省建设的福建省,在信息化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上更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详细]
央广网 2019-05-05

美国智库学者:“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债务陷阱”

同样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国智库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的中国环境论坛负责人詹妮弗·特纳女士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宣传自己的乡村太阳能...[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5-04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