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用发展眼光看待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人口新红利正在形成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宋书杰

2017-04-27 09:50:04

一个时期以来,有人认为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单纯就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人口抚养比等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红利确实在消减。但是,如果我们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又会发现我国人口新红利正在形成。

传统观点认为,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人口抚养比较低,因而储蓄率较高,可以促进高投资,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因此,衡量人口红利常用的两个指标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人口抚养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15周岁以上至65周岁以下(不含65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69万人,比上年减少11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4%;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继续下降为100361万人,比上年减少108万,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为73%。从2011年起,我国人口抚养比开始逐步上升,说明我国面临传统人口红利消减和老龄化加速的双重压力。有些人据此认为,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大大削弱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然而,只从人口数量的角度来看人口红利是片面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需要用“人口新红利”的观点来看待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人口新红利是指受劳动力素质提升、劳动年限延长和就业结构优化等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升级,从而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形成人口新红利的潜力巨大。一方面,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很大,但劳动力素质相对不高,提高劳动力素质还有较大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77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例高达35.8%,但其中只有25.2%的人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更低。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老龄化趋势在加剧,但人口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到55岁,很多人60岁以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或不具备正常劳动能力。目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5岁,绝大多数劳动者在60岁时还具有完全劳动能力,身体状况可以承担正常的劳动强度。未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还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已经几十年未变,导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如果能够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继续发挥60岁以上人才的优势,我国经济增长将会获得更多劳动力供应。当前,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应多措并举释放人口新红利,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优化人口政策,夯实形成人口新红利的基础。201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9992元,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5%,这意味着我国在还没有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时候就已提前进入了比较严重的老龄化社会,面临“未富先老”的问题。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优化人口政策。首先,要保持人口集约型增长。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增长,人口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但到工业化基本完成后,人口增长速度会逐渐放缓,甚至会出现负增长。人口红利要从数量上的红利转向质量上的新红利,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人口数量增加提高人口红利的方式,更多依靠人口质量提升来形成人口新红利。为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相应的人口政策。其次,要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不断延长,而退休年龄却已相当长时间没有改变。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一个世界性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适时延迟退休年龄以应对老龄化加剧的问题。我国应根据人口寿命的现实情况制定延迟退休政策,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的现实需求。

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虽然我国的人口数量红利减少,但可以通过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首先,应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续打造学习型社会,努力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企业等,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其次,大力培训农民工,做好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工作。受城乡户籍制度、农民工人力资本较低等因素影响,农民工通常难以在城市定居,这直接导致他们过早地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为此,既要着力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也要为其在城市就业、安居创造条件,通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加劳动力供给。最后,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力度。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同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带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指产业从低水平、低科技含量产业向高水平、高科技含量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人口新红利,需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为高素质人才开辟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职业培训的蓬勃发展,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如果在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产业结构不能及时转型升级进而吸纳高素质劳动力,那就无法获得人口新红利。这反过来又会对劳动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产生巨大负面作用,陷入“产业结构层次低—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劳动者忽视人力资本提升”的恶性循环。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例如,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已于2013年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到48.1%,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2%,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在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中国制造2025》有序实施,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素质劳动力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激励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形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释放人口新红利。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杨凡、彭飞]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谋民生之利 解民生之忧 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是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26

政府、企业与个人齐心协力 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提升我国产品质...[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25

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金融发展的重要论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配置资源要素的枢纽、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直接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兴衰。[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25

探索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商品房市场迅猛发展,对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24

“勤劳勇敢”的经学依据

自强不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详细]
光明日报 2017-04-22

莫让智库成“纸库”“滞库” 智库建设重在提高研究质量

智库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政府决策的“智囊团”“专家库”。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发挥智库的作用。[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21

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同志指出:“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20

相辅相成 有机统一 全面从严治党是“三个解放”的有力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着力强调的一点,也是当前...[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20

党建与业务 监管与服务 继承与创新 局部与全局 银行业监管工作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当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金融监管形势,不断提高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成为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19

实现各种要素优化整合 媒体融合发展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党...[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18

讲好中国理念和方案 中国国际传播的新方向新空间

当前,随着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我们在国际传播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18

深化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

针对季节性用工、临时用工等动态用工情况,国有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真正使相关员工与劳动合同制员工“同工、同酬、...[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17

张小力:打造国地税合作升级版

通过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国地税合作实现了由临时协定为主向制度规范约束转变,由被动协调沟通向主动支持配合转变。[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4-17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