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

作者:钱逊

2018-12-05 09:45:12

[摘 要] 文化的发展是变和不变的统一,是传承延续和更新发展的统一。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上说就是要在传承延续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发展而传承延续。对作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有高度坚定的自信,同时要作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在遵循变与不变规律的前提下,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领导干部身处大变革时代,在领导实践中要从中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以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需要,应当把握好什么该变、什么不能变,懂得怎样继承、怎样创新。

[关键词] 传统文化;变与不变;本末;融合

[中图分类号] B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270(2018)05―0104―03

[作者简介] 钱逊,清华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人类的发展,不是单一的一脉相传,而是从多个不同的地域并行地生存、发展。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带来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以及不同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文化。然而,无论哪种文化,其发展都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

一、文化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文化有继承性、延续性,代代传承,积久而成传统。文化又有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所以文化的发展是变和不变的统一,传承延续和更新发展的统一。文化发展中不变的是它的根本特质、精神、核心价值,变的是其根本特质、精神、核心价值在不同时代环境条件下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前者是本,后者是末。也就是说,文化发展中其根本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其枝节的具体表现。而不变的根本正是通过变动更新的具体形式而传承延续。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要传承延续,创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发展而延续。目标是迎接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开创中华文化发展新的辉煌。这里需要研究的有两个问题:一是要认清文化发展中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变动的?哪些是本,哪些是末?二是要研究怎样处理好变和不变的关系,把变和不变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搞清楚这两个问题,离开传承延续笼统地谈创新发展,就会有失去方向的危险。

二、文化的根与魂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末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指的是文化发展中不变的那一方面。也就是其根本特质、精神和核心价值。它贯穿于民族发展的始终。不是只指古代,不是只指1949年以前。它从古至今,一直贯穿到今天,以至长远的将来。作为民族的根与魂是不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一旦遭到破坏,民族的生命也就终结。

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意味着它是我们立足的根本、生命的灵魂。而不只是某种可资借鉴、应用的资源。它的意义在于是根,是魂,而不是在用。近百年的革命斗争,近7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以至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都植根于中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离不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个根与魂。

就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来说,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老一辈的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驱,在“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价值的引导下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多方探求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重要文献,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用的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典型作品。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带来迅速发展。中国面临着学习先进文化成果、变革发展、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这个变革不是要改变或抛弃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全盘西化等主张所以错误,就在于他们没有认清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与根,没有认清文化的本和末,把中国一时的落后归因于传统文化的落后和错误。可以断言,改走西方道路,抛弃中华文化这个根和魂,结果必将导致民族的衰亡,成为西方文化和其它民族的附庸。

所以,对于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有高度坚定的自信。以笃信不疑、坚毅不屈的态度,在延续发扬民族魂的基础上开创前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必须创新发展。不创新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新发展又必须建立在维护、延续根与魂的基础上。想用其它什么文化或思想替代中华传统文化根与魂的地位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文化随时代发展而变迁,这个变不是根和魂的变,只是不同时代条件下文化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变。

三、变与不变的本末关系及相互连结

文化发展中不变的是本,变的是末。二者又不是截然二分,而是互相连结在一起的。文化的传承延续不是简单地保守已有的一切,更不是回到过去。传承延续必须与时代同步创新发展。传统的精神、思想、核心价值,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不变的根与魂,要通过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延续发展。这就是我们说的对传统文化要作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是民族精神,或说民族魂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古今,是支撑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能克服困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力量。而它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又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爱国主义传统的延续传承,本身就是变和不变统一的过程。不变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通过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传承延续和发展。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有过对岳飞的批判。说他抗金的行为不能称为爱国主义,不应赞扬而应批判。理由是他抗金忠于的是宋代的封建王朝,忠于的是徽钦二宗两个封建皇帝。所以岳飞只是封建王朝的奴才,不能称为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这样看问题,就是没有认清变与不变的相互连结,不懂得不变的精神正是通过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延续传承。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其根本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核心价值观和精忠报国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历史始终而形成爱国主义传统。但其具体的内容和表现,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而有不同。岳飞处于宋代,他精忠报国只能是报宋王朝。而他一生所作所为体现的精忠报国的精神则是超越时代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传统不是抽象的,它就存在于苏武大漠牧羊、岳飞抗金还我河山、林则徐禁烟抗英等具体事迹之中。如果以为这些都只是为当时的王朝服务,因而不能称为爱国主义,那么试问如果抛掉了这些,我们还能到哪里去找爱国主义传统?

所以,不变的根和魂就存在于变化着的具体时代内容和形式之中,通过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延续传承。变化的是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它的根和魂。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变,正是为了不变的根和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延续和传承。分不清变和不变的本末,不懂得它们之间的连结,因为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否定和抛弃不变的根和魂,就如倒洗澡水时把小孩子一起倒掉。因此,不可不慎。

四、遵循变与不变的规律,实现有效“结合”

从根本上说,全球范围不同地域的人有着共同的命运,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人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共同的,多元文化并存目标是一致的。正如《周易》所说:“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只有依靠全人类不同文化的智慧共同来完成,而不可能由某一种文化独立解决。所以,在遵循变与不变规律的前提下,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融合,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怎样结合?

一方面,以己就人,相向而行。一种文化进入他文化的地域,首要的问题是与当地本土文化相适应,如此方能为当地民众所接受。佛教进入中国,基督教传入中国,都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如此。毛泽东强调,要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他用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来说明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用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来说明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用“实事求是”说明党的思想路线等,也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相互学习吸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国化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和中国传统儒学都分别吸取对方之长,补自己之短,发展了自身。同时拉近了二者的关系,为彼此的对话创造了条件,最终促成了儒、释、道三家共存的统一的文化体系。刘少奇取中华文化关于修养学说之长,补马克思主义这方面之短,创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经典之作,建立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学说,正是二者结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典范。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赋予中国传统修养学说新的内容和意义。这样的结合,从人类文化的长远发展来看,最后的目标将融合为一,形成统一的人类文化。这是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过程。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第5期)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企业出口强度与产品质量的相互影响 ——质量促进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还没有成为贸易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仍...[详细]
《财贸研究》 2020-02-26

庞德《诗章》中的纳西王国

在硕果累累的“庞德与中国”研究中,庞德对丽江纳西族文明的书写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事实上,从《诗章》第101章到第110章,纳西风景、神话、...[详细]
《外国文学研究》 2020-01-14

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外思想资源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并非悬空思索而来,而是在充分汲取中外智慧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做出的科学而美好的构想。[详细]
齐鲁网 2019-11-13

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问题解决认知模拟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兴起及广泛应用,为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详细]
齐鲁网 2019-09-20

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点和路径

我们要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把握高质量发展渐进性、系统性的重要特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与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时...[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9-18

中国发展蕴含的工业化规律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9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

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梳理其分析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对于当代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8-26

充分发挥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应用价值

口述史学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涉及资料、方法、工具、视角、概念、理论等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渗透、交叉与借用。[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26

讲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精彩

思政课能不能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作用,归根到底还要看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思政课能否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归根到...[详细]
《求是》 2019-08-16
【100秒漫谈新思想】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100秒漫谈新思想】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要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详细]
齐鲁网 2019-08-16

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

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的学理支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学科建设反哺教育教学,以理论创新促...[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8-06

把爱国奉献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标识

进入新时代,以黄大年、南仁东为代表的广大知识分子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7-02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