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英语动词替代的概念转移机制

来源:《外语研究》

作者:李维滨 王军

2019-04-01 12:45:04

原标题:英语动词替代的概念转移机制

摘 要:英语动词替代词do替代的是语篇中由一个动词短语表达的概念,这种替代关系是同类非同指的关系,与一般回指的同指关系截然不同。本文通过使用王军、高明强(2009)提出的回指三段论对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进行分析后发现,英语动词替代不但遵循与一般回指相同的概念匹配、释义和转移路径,而且动词替代的本质既不是对先行语言表达式的替代,也不是对先行语所表达的具体意义的替代,真正替代的对象是依据整个替代关系语境从先行语中提取出来的一个抽象概念成分。

关键词:英语动词替代;概念转移;回指三段论

Conceptual Transfer Mechanism in English Verbal Substitution
Abstract: The verbal substitute do in English substitutes for the concept expressed by a VP in text. Verbal substitution indicates a class rather than co-reference relationship, so 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anaphora. Based on the Three-stage Theory for anaphora proposed by Wang & Gao (2009),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verbal substitution in English, and finds that English verbal substitution follows the same route of conceptual changes from conceptual matching to anaphora resolution and finally to conceptual transfer. The analysis also reveals that the nature of verbal substitution is neither substitution for the linguistic form of antecedent, nor the specific meaning expressed by the antecedent. What is actually substituted is the abstract element extracted from the antecedent with the constraint of the whole context.
Key words: English verbal substitution; conceptual atransfer; Three-stage Theory for anaphora

0.引言

根据功能语言学,英语动词替代指是使用do来替代前述话语(也可能是后续话语)中出现的某一动词词组,被替代的成分既可能是一个动词(如[1]中的come),也可能是动词加修饰语的结构(如[2]中的know the meaning of half those long words):
[1] …the words did not come the same as they used to do.
[2] ‘I don’t know the meaning of half those long words, and, what’s more, I don’t believe you do either!” (两例均引自Halliday & Hasan 1976: 112)

与回指(anaphora)截然不同的是,替代关系属于同类关系,而非同指关系,这也就是说,替代词do所替代的概念并非完全等同于由先行动词表达的概念,两者只是在一定的抽象层面上属于同一类别,但具体的所指并不相同。(Halliday & Hasan 1976)作为一个普通动词的do是如何扮演替代角色的?特别是do是通过何种过程或机制从先行成分中提取相应的概念来进行表达的?这些问题在功能语言学框架中并未得到合理的解释。

替代也是一种回指(许余龙 2004: 绪论3),但这是一种广义的回指。在广义的回指中,回指关系并不局限在回指语与先行语的同指关系方面,非同指但有语义衔接关系的都属于广义的回指。传统的回指释义机制(如语用学视角下的M-、I-和Q-原则(Levinson 2000; Huang 2000),认知视角下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原则(Ariel 1990)等)均是基于同指关系的狭义释义机制,并不适用于替代关系,而专门针对替代的释义机制则较为鲜见。

根据替代关系的特点,以及替代所具有的某些回指特征,我们认为王军、高明强(2009)基于一般回指所提出的回指三段论可以用来阐释替代关系从概念启动到回指释义再到概念转移的整个过程,并且通过细致的分析,能够对英语动词替代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1.回指三段论的适应性

回指三段论是由王军、高明强(2009)提出的一个基于动态篇章发展的回指研究新思路,它全面阐释了回指的语篇功能,认为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概念匹配是回指释义的基础,回指释义是概念转移的手段,而把由先行语表达的概念转移到回指语所在的位置是整个回指过程的最终目的所在。上述三个阶段层次分明、依次递进。由于回指三段论对概念匹配、释义和转移的阐述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抽象性,王军、段春云(2016)就此对名词性替代结构进行了阐释,我们认为它的解释力可以覆盖更广的范围,这为我们对英语替代动词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是概念匹配。根据王军、高明强(2009: 93),“匹配是概念连通和传递的基础……任何两个概念,只要它们之间能够发生有意义的关联,则一定存在某种共核的成分,这种从两个概念中提取共核成分的过程就是匹配”。匹配是一个概念认知层面的概念,是语言成分所激活的心理表征之间的关联建立的基础。我们既可以把回指的回指语和先行语视作两个输入空间,也可以把英语动词替代词do和被替代成分做同样的类比。根据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Fauconnier & Turner 1998),整合空间的整合效果产生的基础是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必须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即所谓的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这也就是说,“不同心理空间的类聚……必须具有某种关联的可比性”(余渭深 2004: 554),而这种可比性就是匹配。回指三段论并未对匹配的性质做具体的限定,只是强调“共核”成分的提取,这就使得可以匹配的成分既可以是语义特征,也可以是结构特征或语用特征等。这样以来,匹配成分的开放性就带来了三段论较广的适应性。

其次是回指释义。所谓衔接,是指语篇内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的相互关联,或者说,就是“语篇中对一个成分的解释有赖于另一个成分”(Halliday & Hasan 1976: 4)。无论是回指,还是省略、替代等衔接手段,通常情况下都是后面出现的某一个成分的含义需要通过先行的某个成分的含义才能获得解释。换句话说,无论先行成分和后续成分的语义关联性质如何,如果要对后续成分的语义进行解释,必须首先能够在前述语篇中找到与其构成关联的那个成分,这个搜索并确认的过程就是回指释义。因此,回指释义不仅仅是传统回指的问题,也是各种衔接手段共有的问题。由于回指释义是传统回指研究的核心话题,相关研究已比较成熟,因此三段论并未对这一阶段展开讨论,只是指出,传统回指释义的特征是以“向左”为导向的,与篇章“向右”发展的方向相反。单纯依靠回指释义并不能对动态篇章中的概念关联进行解释,也正因为如此,概念转移就成为弥补传统回指研究内容的一个重要阶段。

实际上,在语篇里的各种衔接关系中,先行成分和回指成分各自的语义内容的丰富程度往往都是不一样的,详略不一。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回指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更加简单,语义内涵更加单薄也更加空乏。而且,回指语实际表达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含义,而是与先行语的意义直接相关。那么,先行语的意义是如何转化成回指语所要表达的意义呢?这就是三段论的概念转移所要回答的问题。

总之,回指三段论因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抽象度,使得它能够被用来对传统回指之外的其他衔接手段进行研究,自然也就适合对动词替代进行认知阐释。

2.动词替代中的匹配关系

在回指关系中,最理想的匹配是“两个认知域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的叠合”(王军、高明强 2009: 94),在这种情况下,回指语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用来指称较远篇章距离中的先行语。例如,当回指语使用的是与先行语形式相同的专有名词或有定描述语时,情况就是如此;而如果回指语使用的是代词,则代词只能利用自身所含有的较少的意义成分(即性别特征、单复数、指人或非人等)与先行语建立概念匹配关系,这就会导致代词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差,只能指称较近篇章距离中的先行语。

英语动词替代词do在匹配关系方面的作用与回指代词类似,因为do的语义信息也比较贫乏,仅能笼统地传递“采取行动”的一般动作含义,只能表示这是一个“动作”,do与先行表示动作的成分仅能依靠这种非常单一的意义成分进行匹配。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先行篇章中能够表达动作的词语会比较多,甚至一句话中都可能会出现多个动词,这就会导致含有简单语义的do能够与比较多的表达动作的动词结构建立起匹配关系。换句话说,do在与被替代动词结构建立匹配关系时会受到其他动词结构的干扰。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实际的语篇中,do通常只能用来替代“紧邻小句”中的动词结构(Halliday 2000: 322)。

匹配不是对先行语进行选择,因为对先行语进行选择是后面要讲的回指释义的任务;匹配只是提供对先行语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同时排除了那些不合格的表达成分。这就如同回指代词he通过与先行语匹配能够排除语篇中表示女性、复数男女等指称人的名词性成分一样,do排除的是非动作类的各种表达成分,如名词性、副词性、形容词性等表达结构。

匹配与回指语的功能密不可分。我们当前讨论的是语篇中do的动词替代作用,do的使用表明语篇中存在一个被替代的对象,两者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这时就需要匹配来作为两者连通的桥梁。然而,do在语篇中的作用绝不仅仅用作替代词,它还可被用作表具体动作的动词(lexical verb)、表抽象含义的动词(general verb)、代动词(pro-verb)和助动词等。(Halliday & Hasan 1976: 128)因此,如果不考虑do的替代功能,do的匹配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当我们把匹配与do的替代功能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的时候,就开始涉及替代词do的预设功能,这一功能不仅仅影响到匹配,更重要的是它是do的回指释义的关键因素。

3.do预设的规约性与回指释义

动词替代词do并不能替代语篇中任何表达动作的动词结构,do的替代对象需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出现,并受到使用规约的限制。所谓“使用规约”,是指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语言使用规范,当这种规范稳定以后,在具体语言使用中就会以预设的形式体现出来。关于预设对语言结构关系所产生影响方面的研究有很多(魏在江2011),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就此展开论述。

替代词do主要的使用规约有(Halliday & Hasan 1976;Halliday 2000;朱永生等 2001):
1) do“几乎总是用于回指”,偶尔会用于下指(cataphora);
2) do所替代的对象可以在同句内,更常见的是在上一句中,主要局限在邻近的前述小句中;
3) 替代总是包含对比(contrast)关系;
4) 被替代的成分表达的是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
5) 替代的成分可以是单一的动词,也可以是包含修饰语的整个动词结构;如果是非完全替代,未替代的成分需要在语境中被“排除”(repudiate)。

例如:
[3] Send our youngest child out with my dinner to-day, she has always been good and obedient, and will stay in the right path, and not run about after every wild humble-bee, as her sister did. (Irmer 2011: 47-48)
[4] Does Granny look after you every day? –She can’t do at weekends, because she has to go to her own house. (Halliday & Hasan, 1976: 114)

在[3]中,尽管替代词did之前的语篇中有多个动词短语,但被替代的成分not run about after every wild humble-bee离did的距离最近。此外,该替代关系中的对比成分是she与her sister,而且替代词和被替代成分为平行的述谓结构,这种结构上的对比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确定被替代的成分。[4]中的do理论上应该指向look after you every day这一述谓成分,因为She与Granny,以及do与look after you every day构成平行对比关系。由于语境信息at weekends能够把被替代成分中相对应的every day排除或替换掉,因此被替代的成分就仅剩下look after you。即便如此,look after you还将根据后续语境信息被进一步修改成最终要表达的含义,即look after me。对于上述复杂变化,我们会在下面的概念转移部分详细解释。

规约是在人对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规约会因使用主体以及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变化。例如,动词替代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要大于书面语,在英国英语中的使用频率要大于美国英语,甚至还会有方言以及个人使用习惯方面的差异。(Halliday & Hasan 1976: 117)所有这些都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在对替代词do进行回指释义时必须要考虑规约条件的影响。

根据替代动词do的预设内容的指示,我们可以在前述语篇中找到被替代的动词结构,即先行语。但正如前面的分析所初步显现的那样,替代词do即便找到了被替代的先行语,即完成了回指释义,但也并不意味着替代词do的最终含义就清晰了。事实上,替代并非一代了之;替代如同回指,都只是一种语篇衔接手段,它们都是为概念连通与转移服务的。替代作为一种衔接手段,从指称性上讲,被替代的成分应该属于已知信息;但从关系性上讲,被替代的成分需要表达新信息(唐韧 2011),而这种新信息是如何表达的,就需要从概念转移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4.概念转移

功能语言学单纯从形式衔接的角度认为,替代属于一种词语的替换,有别于以意义关系为核心的指称(reference)(Halliday & Hasan 1976: 88-89),因此,在[1]中,do替换的是come,在[2]中,do替换的是know the meaning of half those long words,这属于直接替代。而在[3]中,did看似替代了not run about after every wild humble-bee,但如果把这一被替代成分不加任何调整地直接放在did的位置上,就会出现…her sister not run about after every wild humble-bee这一违反语法的结构,其所表达的语义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在[4]中,无法直接替代的情况更加明显,因为do所替代的成分绝不是look after you every day。因此,把替代简单地理解成词语的替换,无法解释被替代对象在新语境中所发生的变化。功能语言学并没有回避语境对替代所造成的影响,否则它就无法解释例[4]中所出现的情况了,而语境的影响不单纯是一个语言形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概念语义的问题。

Fauconnier(1994: xxii)曾说,“语言本身并无意义,语言是意义的向导”。把这一思想应用到动词替代上,我们就可以说,无论是替代词do,还是被替代成分,它们首先表现为两个毫无意义的语言表达式,只是在规约的作用下,两者才形成了替代关系。从意义层面讲,语篇中每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含义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存在,如[4]中的look after you everyday,其中的you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具体指谁。然而,由被替代成分所表达的具体的语义并不是替代词do的替代对象,因为[4]中的do真正需要表达的意义是look after me。对于这种替代关系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替代的本质属性和替代的具体使用中找到答案。

根据功能语言学对替代的理解,“替代总是包含重新解释”(Halliday & Hasan 1976: 95),也就是说,被替代对象在原小句中的含义与替代后的含义总是不一致的。虽然在[1]中替代的先行语是come,替代词do所替代的也是come,但两个come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在先行语情境中表达的come的含义,而后者是在回指语情境中表达的come的含义。替代先行语与回指语意义的不一致性在[2]-[4]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每一个先行语所表达的具体的含义都在被替代后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意义改造。但无论这种改造的性质如何,改造的幅度大小如何,作为动词替代,先行语核心动词的基本含义却始终保持不变。至于处在先行动词短语中核心动词之外的其他成分,如宾语、状语及其他修饰限定成分是否也成为替代词do所表达的含义,这要由具体的语境来决定。整个动词替代过程如下图所示:

3

(注:V表示核心动词;O表示核心动词的宾语;M1和M2分别表示出现在核心动词V前后的修饰语;VP表示动词短语;括号( )表示其中的成分可有可无;方框表示do所处的语境;数字1、2、3、4表示替代的过程顺序。)

根据替代流程,替代词do首先通过回指释义找到被替代成分VPi(步骤1),然后从VPi中抽象出实际需要替代的成分VPii(步骤2),由VPii所表达的概念被转移到do所处的语境中(步骤3),并在语境的作用下表达出实际所要表达的含义VPiii(步骤4)。在整个替代过程中,承担被替代成分的动词短语VPi在经历了三个过程(步骤2、3、4)的演变后,最终成为替代成分do所要实际表达的含义VPiii。例如:

[5] –Have they removed their furniture?
–They have done the desks, but that’s all so far.
[6] –Has the doctor been called by anyone?
–I don’t know. I haven’t done. Maybe someone else has done. (两例均引自Halliday & Hasan 1976: 112)

根据回指释义的结果,[5]的被替代成分,即VPi,是Have…removed their furniture,但是根据替代属于同类而非同指关系的要求,VPi不是替代词do最终需要表达的含义。VPi的含义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抽象,形成VPii,即HAVE REMOVED SOMETHING①。这一抽象过程非常重要,因为VPii需要是一个既可以满足先行语,也可以满足回指语特定语境要求的成分,它只有具有一定的抽象度,才可能同时在两个不同的语境中存在。至于需要抽象到何种程度,这完全需要依据具体的语境来决定。所谓替代关系中的概念转移,就是转移抽象成分VPii。当VPii被转移到替代成分do所在的位置上,并与特定的语境(即They have…the desks…)相结合时,就会形成do最终所要表达的含义VPiii,即removed。

从[6]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VPii作为一个被转移的抽象成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先行语部分是被动语态,而回指语部分是主动语态,所以,无论从语言表达形式上还是(被动)意义上,done都无法对先行语成分进行替代;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整个替代关系所处的语境,把先行语所表达的抽象意义CALL THE DOCTOR提取出来,转移到done所在的位置,从而获得最终的含义:…I haven’t called the doctor. Maybe someone else has called the doctor。

5.结语

通过回指三段论对替代动词do进行分析,不但较好地检验了该理论在动词替代中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基于回指三段论的分析,我们还对动词性替代的过程和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首先,动词性替代也需要以基本的概念匹配为基础,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排除语篇中那些无法被替代的结构成分,找到基本的替代方向。其次,搜寻被替代成分是一个回指释义的过程,其中替代词do的预设规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通过对动词替代中概念转移的阐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替代既不是对前述某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替代,也不是对先行语所表达的具体意义的替代;替代的对象是依据整个替代关系语境从先行语中提取出来的一个抽象概念成分,它能同时适应先行语和回指语所处的具体的语境,这是替代关系中真正替代的内容。第四,概念转移的完成并非整个替代任务的终结,因为被转移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只有与回指语所处的具体的语境相结合,才能最终完成实际的表达任务。

作者:李维滨,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副教授;王军,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概念匹配、释义与连通的衔接功能语用研究”(编号:13BYY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6YJA740021)、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编号:J16YC14)“英汉非线性构式对比研究”的前期成果。

原文载于《外语研究》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闻不若见 知不若行——杨升庵的治学之道

杨慎以学问广博著称,他在哲学、训诂、历史、名物考据、诗词歌赋,乃至天文地理、戏曲音乐、古谣搜集等很多领域都广有建树。[详细]
学习时报 2020-12-25

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优化路径

我国养老的关键和重心在农村,突破口也在农村。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为...[详细]
中国社会报 2020-11-20

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机遇

市场经济改革不但推动着农民生活方式和基层组织工作方式的变化,也推动着基层党组织理念的转变,使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11-20

用法治方式推进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写在《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即将施行之际

2020年3月26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详细]
中国人口报 2020-04-14

农业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探析

如果说“天人合一”彰显了传统农业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化学农业文明则是“天人相分”思想的显现,展示了人与自...[详细]
《农业生态文明论》 2020-04-09

社区体育与生命质量——一个来自烟台的调查

生命质量与社区体育研究相结合既是生命质量研究学科领域的新拓展,又为传统社区体育研究带来了活力之源。研究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SF-36量...[详细]
《传统体育社团的福利功能研究》 2020-03-25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德产业合作——以山东省为分析重点

“德国技术”与“中国制造”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全球“智造”新高地是当前经济发展决策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期盼。但其实现路径正在探索中。...[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3-03

文学名著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地方实践与提升路径:山东例证

文学名著旅游资源因为稀缺性、垄断性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当前,文学名著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总体上产业化程...[详细]
《改革》 2020-02-28

创新驱动导向下财政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路径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节点。其中,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构成,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与...[详细]
《云南社会科学》 2020-02-21

养老机构发展瓶颈及其破解

为深入了解和剖析当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问题,探索破解之道,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联合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于2016年8-10月对山东省...[详细]
齐鲁网 2020-02-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农村改革是农村的一场产业革命,是一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以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详细]
齐鲁网 2020-02-19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动因、架构及其路向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切入点、生长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详细]
齐鲁网 2020-02-1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