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人情实践的认同单位与行动逻辑——对“差序格局”的实证性反思

来源:齐鲁网

作者:武志伟,马广海

2019-03-01 10:53:03

摘要: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人情结构一个经典的理论探讨。然而在当今压缩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之下,人情实践背后的结构性原则可能比差序格局的表述更为复杂。通过一个宗族性村落中人情实践的个例,文章从人情建构的认同单位和行动逻辑两个方面,重新解读差序格局,进一步审视当代乡土社会中人情关系的新模式。一方面,差序格局的认同单位是具有伸缩性的自我,而当下北头村的人情认同单位则是具有明确结构性界限的“核心化家庭”。后者在己身、家庭和家族之间划定了相对明确的界限,既将家庭的独立地位从单系的家族脉络中突显出来,也是对“私我”的超越。另一方面,差序格局强调“人伦”的行动逻辑,人情关系在伦理本位的约束下表现为义务性和无选择性。而在当今的北头村,人情关系表现出松绑的趋势。通过均衡回报和人情冷冻的原则,实现了人情从义务性关系向选择性关系的质变。

关键词:人情;差序格局;核心化家庭;人情松绑

一、前言

在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学研究中,对于乡土社会的人情结构最为经典的理论探讨,莫过于费孝通先生笔下的“差序格局”。20世纪40年代,在社会学的“中国化”进程中,为了与西方社会中的团体格局相区别,他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先生用“散文式”的写作手法,论述了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在这个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

这三段话其实揭示了差序格局的几个核心命题。第一,中国的人情关系是具有同心圆性质的网络结构,人情的亲疏远近是一圈圈外推出去的。第二,人情网络是以“己”我为中心的,是自我主义的。第三,人情之间的差序,体现的是“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伦理纲常。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差序格局一度成为理论界的公器,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追随与发挥。举例来说,台湾学者黄光国,在对“人情与面子”的探讨中,依据差序格局的概念,推演出了三种人情关系,分别为“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闫云翔则更强调“差序格局”中的纵向维度,认为“差序”不仅指水波式的平面结构,更侧重于纲常或人伦代表的“纵向的,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一面”。吴飞则将丧服制度中的“五服图”视为差序格局的一种图解,从而发现了差序格局的局限性。在他看来,差序格局的概念解释了“亲亲”原则,却无法解释尊卑的家国立体结构;自我主义实际上是“利己主义”,忽视了己身与家族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就当下的社会背景而论,张景燮在探讨东亚社会的家庭变革时,曾提出了“压缩现代性”的概念。在他看来,东亚社会的现代性与晚期现代性(第二现代性)是高度压缩的。“压缩现代性”一方面促使社会情境中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以一种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高度压缩的方式发生变迁”,另一方面在个人、社会层面“仍具有鲜明的本土(传统)特征”。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重构因而表现为“无个体主义的个体化”的悖论逻辑,家庭关系从社会资源变成了个体风险。

这一观点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当今的人情关系作为压缩现代性的后果,也应该是糅合了传统和现代性的复杂体。差序格局作为一套结构性描述,其理论价值不仅可以追溯到制度性的丧服仪式,更扎根于动态的人情实践之中。而且,人情实践背后的结构性原则可能比差序格局的表述更为复杂。在下文中,笔者将以一个宗族社会中人情实践的个例,从人情建构的认同单位和行动逻辑两个方面,重新解读差序格局,进一步审视当代乡土社会中的人情关系的新模式。

二、动态的人情实践

在费孝通先生笔下,人情是“生而与俱”、“无需选择”的静态网络。这一观点是我们思考人情关系的逻辑起点,但这还远远不够。因此,在这一部分,笔者将聚焦于人情网络是如何被建构,家庭如何进入到充满矛盾与张力的社会网络之中。

人情实践的个例发生在烟台市北头村。北头村为单姓聚居村落,如今村中80%的人都是都(du)姓子孙。从宗族的形式化建制来看,北头村保留有祠堂和族谱,这些都是具有宗族整合意义的象征符号。但是在村落结构层面,村落并没有表现出华南农村中“团结型”宗族社会的特征。华南农村是“宗族内部的高度凝聚与整合,地缘与血缘关系融为一体……宗族组织与宗族意识的高度统一”。而在北头村,血缘和地缘的重合虽然造就了人情结构的简单化,但同时结构的维持更是借助低频率的互动展现出来的。它一方面通过婚礼、丧礼两大主要的仪式性情境得以建构,另一方面通过春节走动、日常交往为主的非仪式性情境进行维系。

家庭的人情关系可以分为亲属关系和熟人关系两个方面。在下文中,笔者将对两个方面分而叙之,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展现出家庭成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各种具体的情境,对人情网络进行取舍、妥协和利用。

(一)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亲属网络,虽然建立在血缘和姻缘的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无选择性。但是,个人对于具体关系的亲疏远近的认定,却具有主观选择性,并尤为体现在生活矛盾的较量之中。中国的伦理秩序描绘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恭的文化理想,但是“兄弟阋于墙”的实际乡土生活却往往与理想状态存在偏差。实际上,琐碎的矛盾才是生活的常态。在矛盾的出现和解决的过程中,亲属实践表现出了林耀华先生笔下的状态。“人际关系体系处于一种持续均衡状态之中,这种均衡不时被外部力量所打乱直至建立新的均衡”。

先来看分家过程中人情关系的建构。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婚后系列式分家的趋势就在北头村不断普及开来。系列式分家,不仅指住房的分离,更是指家庭结构的分化和独立。新婚夫妇带着自己的彩礼和嫁妆、口粮以及基本的生活用具从大家庭中剥离出去,开启二人在新院落中的家庭生活。虽然,绝大多数的长辈早已认同了婚后分家的趋势,但是,认同并不等于赞同。因为对于娶妻家族来说,分家意味着子代家庭从父系家族体系中,情感和经济上的剥离。

所以在这一时期,从人情网络的伸缩性看,新婚夫妻的人情网络明显地偏离夫系亲属,而偏向媳妇的娘家亲属。娘家人可以被视为分家过程中有效的社会资本。刁统菊曾经用“离心力”来形容娘家人在分家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她发现在红峪村娘家会通过拉人造势、配送嫁妆、送拍子以及经济支持的方式表示支持,李霞则发现在鲁西南农村,媳妇还会通过回娘家长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分家诉求。笔者在北头村也发现了相似的送嫁妆和回娘家两大支持策略。除此之外,早在婚姻协商阶段,娘家就要求婆家做出婚后为新婚夫妇建造新院落的承诺;而在建造新家的过程中,娘家人更是积极参与其中。如果娘家人中有木匠、瓦工等技术性工人,他们肯定会成为建房的中坚力量。此外,分家之后,女性的母亲大都会“住闺女家”,在女儿家小住几天,这既是对女儿小家庭的一种象征性支持和认可,同时也可帮助女儿解决分家带来的一些遗留问题。

如果仔细分析社会关系中“一根根的私人联系”,则会发现有些“会办事”的媳妇,会通过拉近与丈夫的姐妹,尤其是已出嫁的姐妹(多为大姑姐)的关系,以尽可能地弱化自己与婆家人的冲突。大姑姐的角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她作为婆婆的女儿,是婆婆最亲近和最信赖的人,因此婆婆更容易接受大姑姐的建议;另一方面,同为出嫁女,大姑姐也曾经生活在婆婆的管束之下,因而更能体谅弟弟一家分家的诉求。

再来看分家之后,人情网络顺时而变的动态特征。分家的后遗症容易导致一段时间内,媳妇与娶妻家族关系的疏远。但是,突发事件的出现,有时会成为改变人情关系走向的导火索。

1988年,明心刚嫁到北头村时,因为分家盖新房的事情,与婆家人闹得不可开交。1990年,明心的孩子在镇上的卫生院出生。由于脐带绕颈,新生儿需要立刻送到烟台市医院抢救。明心的婆家大奶奶(丈夫的大伯的妻子)和明心的丈夫当即就抱着孩子赶到市医院。大奶奶还跪在医生面前,求他一定要救回这个孩子。最后,孩子健康出院。在访谈过程中,明心多次用“恩情”表达对大奶奶一家的感激之情。经由此事,两家人原本并不亲近的关系转变为带有个人情感的亲密关系,甚至其关系往来远远超过明心与公婆的关系。可以说,情感性的认同是在雪中送炭的“恩情”基础之上形成的。

除了这种戏剧性的事件,日常生活的互助往来,也容易拉近小家庭之间的关系距离。弟弟帮嫂子拉苹果出去卖,妯娌一起去水产养殖场拣贝柱等等,这些实践性的交往,既为小家庭带来了实际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情感认同的建立。

(二)熟人实践的能动性

在北头村,无论是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邻里圈,还是业缘与趣缘基础上的朋友圈,这些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关系,都是通过选择性、策略性的日常互动和情感联谊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村民一旦通过分家获得了新院落,他们就不会轻易变动居所。邻里关系的固定化特征,以及近邻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情感交流、资源互助的重要作用,促使邻里圈成为了村民们着重培养的村落关系。

邻里关系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聊天、随意性的互助往来维系。除此之外,经济性的往来也有,但是被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层面。邻里之间随礼的名目以红事为主,年轻人订婚、老人过生日、房子的修葺或新建等,并不需要邻里间的道贺。而且,随礼大都遵循“有请才来”的原则,随礼的金额也不高,基本与主人家的招待支出相持平,甚至有时会出现主人家亏本的情况。这种习惯性、松散性的人情走动,既有利于形成邻里间的情感认同,同时对每个家庭不会带来太大的负担,对家庭的独立性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责任编辑: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闻不若见 知不若行——杨升庵的治学之道

杨慎以学问广博著称,他在哲学、训诂、历史、名物考据、诗词歌赋,乃至天文地理、戏曲音乐、古谣搜集等很多领域都广有建树。[详细]
学习时报 2020-12-25

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优化路径

我国养老的关键和重心在农村,突破口也在农村。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为...[详细]
中国社会报 2020-11-20

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机遇

市场经济改革不但推动着农民生活方式和基层组织工作方式的变化,也推动着基层党组织理念的转变,使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11-20

用法治方式推进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写在《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即将施行之际

2020年3月26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详细]
中国人口报 2020-04-14

农业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探析

如果说“天人合一”彰显了传统农业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化学农业文明则是“天人相分”思想的显现,展示了人与自...[详细]
《农业生态文明论》 2020-04-09

社区体育与生命质量——一个来自烟台的调查

生命质量与社区体育研究相结合既是生命质量研究学科领域的新拓展,又为传统社区体育研究带来了活力之源。研究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SF-36量...[详细]
《传统体育社团的福利功能研究》 2020-03-25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德产业合作——以山东省为分析重点

“德国技术”与“中国制造”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全球“智造”新高地是当前经济发展决策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期盼。但其实现路径正在探索中。...[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3-03

文学名著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地方实践与提升路径:山东例证

文学名著旅游资源因为稀缺性、垄断性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当前,文学名著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总体上产业化程...[详细]
《改革》 2020-02-28

创新驱动导向下财政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路径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节点。其中,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构成,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与...[详细]
《云南社会科学》 2020-02-21

养老机构发展瓶颈及其破解

为深入了解和剖析当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问题,探索破解之道,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联合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于2016年8-10月对山东省...[详细]
齐鲁网 2020-02-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农村改革是农村的一场产业革命,是一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以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详细]
齐鲁网 2020-02-19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动因、架构及其路向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切入点、生长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详细]
齐鲁网 2020-02-1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