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原创性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齐鲁网

作者:王源

2018-12-17 15:02:12

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原创性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路径

随着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新媒介的认知和界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凭借着几乎可以实现实时同步且360度无死角的技术优势,形成了对传统媒体的迅猛冲击之势。对于曾经占据绝对传播优势的电视媒介来说,遭遇到了甚至是关乎生存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受众接收各种信息、消磨闲暇时间的首选方式,不再是打开家中的电视机,而是打开电脑进而演变成人人都是“低头族”的视线聚焦于手机或平板电脑。

面对如此突然且巨大的市场压力,电视节目的策划、打造和制作,在新世纪短短十几年中开始寻求各种突破,“短平快”成为众多电视台不约而同的选择:制作周期一再压缩,以“短”为胜;在策划思路上一拥而上,出现同质化、套路化的“平”;传播效应追求以“快”为上。在这样的发展思路指引下,电视节目逐渐呈现出明显的重“综艺”轻“人文”、重“娱乐”轻“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引的显著后果之一,就是电视屏幕上各类追求“短平快”速食效果的综艺节目铺天盖地,看起来花哨热闹却没有多少含金量,观众在观看时获得短暂的感官刺激体验,但节目却因无法深入观众内心情感或丰富观众理性认知,很难留下长久的回味不尽的感受和思考,也就无法获得高层次、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共鸣。与此同时,那些无论是策划制作还是观看都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深思的纪实类、人文类节目,却鲜有人问津。这种倾向,究其实质是以布尔迪厄所批判的“收视率逻辑”为核心,由于受到商业收视率的制约,电视媒介已由早期对文化品位的追求演变为传媒经济对科学与艺术领域的渗透,从而危及科学与艺术的纯粹性;收视率逻辑取代了各个学科内部的批评的逻辑,日益影响、控制着文化生产。“短平快”固然是某种速赢途径,但同时也是一把只能带来短期效应的双刃剑。这种现象不仅受到评论界诟病,引发学术界忧虑,更重要的是对电视媒介的长远发展会产生致命性的伤害,观众在娱乐过度的电视语境中,一部分对电视节目仍然抱有高期待的观众就会提前退场,而其他在短期内热衷于“看热闹”的观众,如果终日面对的都是这种喧嚣、浮华、肤浅且本质上千篇一律、套路无二的节目,终究会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对电视媒介本身产生抗拒、抵触的心理,以致最后放弃。

在轻率浮躁的影像时代,依然坚守文化品位、深厚内涵的阵地,坚持策划制作高品位、高素质的纪实类和人文类节目,似乎是某种程度上“反其道而行之”的冒险。然而,如果拨开浮躁轻率的表面泡沫,深入思考电视节目制作的长效发展,再结合近年涌现的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电视节目,可以看出,即使电视节目传播被定位于“大众文化”,观众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思考和鉴赏能力的被动接受者,主创者真正用心、用力去策划、制作的优秀节目,一样可以脱颖而出,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近年出现的一批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节目选题的原创性电视节目, 包括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客从何处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山东卫视的《我是先生》,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等,获得了观众与业界、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认可。这些类型各异的原创性节目能够不约而同地博得众人喝彩,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走具有开创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之路,为电视节目在新的技术条件、社会语境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扎实长远的宽阔路径。

在选题创意和设计制作上,这些节目抓住传统文化的某一个点或面进行具象化传播,在“老”选题上做新文章。走具有开创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之路,既为电视节目在新的技术条件、社会语境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发挥属于电视媒体的媒介议题设置功能;同时也可以有效唤醒受众内心民族归属性的文化意识,实现民族文化基因的有效传承和巩固,进而构建民族文化认同。这是增强电视媒体传播竞争实力、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有益探索。

2014年5月和9月,习近平在与北大和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巩固有很多途径和方式,而其中大众传播则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前文提及的一系列电视节目,以创新性的文化选题、设计、制作,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基因以具象化方式进行人际传递,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正是要唤醒植根观众内心的民族文化基因,尤其是嵌入到青少年观众的头脑之中。

如果说这些电视节目对“文化基因”是激发和传递,那么对“文化认同”则是有意识的引导和构建。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纷繁复杂的不同文化之间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与错杂交融,受到不同文化思想观念的冲击和熏染,几乎所有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可能随时出现演变、更迭。西方解构理性、消解权威的后现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日渐出现精神迷茫、价值虚无、文化失范等社会现象,民族文化的存持与传承面临着断裂、崩塌的危险,人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日渐生疏、隔膜,难于表达、阐述属于自己和本民族独立的思想,由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主体性文化体认不断消解,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弱化。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认同危机逐渐突显出来,成为受到普遍强烈关注的重大问题,因为文化认同所涉及的不仅是个人的身份认同危机,更关乎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问题。在市场经济全球范围内压倒性的发展进程中,文化资源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被转换为“文化资本”,文化元素被大规模地进行资本化、市场化生产、运作,其中既关乎直接可观的经济利益,更在深层次上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力有着紧密联系。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其势力,借助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逐步垄断全球文化市场,打造所谓的“文化样本”和“文化标准”,不断推进其文化霸权主义。在西方文化尤其美国文化强势入侵的同时,人们虽然“基本能够认识到国家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但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保持足够的警惕”。反观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或是植根于历史深处,或是高居在庙堂之上,或是潜伏于乡野边陲,日渐远离大众视线,备受大众媒体传播的冷落甚至旁置。一边是入侵,一边是空缺,文化认同危机对当代中国人来说,不是耸人听闻的传说,而是正在真实发生着的进程。这也是近年来我国从政府高层设计到学界专业探讨,再到大众媒体和文化产业发展,直至普通民众的警醒和思考,愈发聚焦于如何切实有效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源所在。

本文所论及的一系列文化选题电视节目的出现和成功,可以说正是电视传播业界近年来对此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深入思考、不断实践的结果之一,其创意设计是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大力肯定。“价值判断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价值的审视是文化多元性的起点之一”。通过触动和引发观众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凝聚同文化族群的向心力,消解数字化网络带来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疏离感”,以电视节目的播出和观看实现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群体参与。当下网络媒介在人们生活中已占据无法忽视的地位,网络看似可以超越时空的现实差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人的个体性被无限放大,群体观念和凝聚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损坏。这种现状,无疑对社会成员的精神聚合、社会稳定性及群体价值观的维持和巩固等方面产生影响。面对这种现状,传播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文化传播中以有效传播方式重新凝聚文化族群,加强社会成员的民族文化认同,真正实现积极向上的有益于社会、民族和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念的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大国崛起”时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广泛传播,也是国内电视媒体应自觉承担的任重道远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之一。《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后被多个国家购买版权并热播,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新一轮的西方国家“中国热”。亨廷顿把当代世界文明分为八类,中华文明位列其中,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罗兰·罗伯森指出:“全球化包含了这样的压力,它迫使社会、文明和传统——既包括‘隐蔽的’传统又包括‘发明的’传统——的代言人转向全球性文化场景,寻求被认为与他(它)们的认同相关的思想和象征。”我们要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要改变之前过于刻板、单一的思路,逐步探索更加多元化、灵活性的方式,“改“‘以宣传为本位’为‘以传播为本位’,变‘文化宣传’为‘文化传播’,变‘政治话语’为‘民间话语’、‘学术话语’”,“注重对受众的心理渗透,使之接受和认同”,本文论及的一系列节目正是立足电视传播本位,以民间话语、学术话语的灵活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对国外受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渗透,以期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逐渐深入了解、接受和认同。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最新概括,并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这些战略举措,“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全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以实现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的战略意图,具有极其重要而关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明确号召各地新闻出版广电从业单位要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电视节目娱乐至上、收视率独尊的时代,在消遣娱乐之外,本文论及的这些电视节目依然坚守对生命、文化、民族意义的探索和思考,不追求单向的收视率和知名度,更看重节目蕴涵的文化观念与人文精神所带来的美誉度,以挚真的创作热情、高尚的审美趣味、深切的人文关怀,辅以巧妙的选题设计、精良的技术制作、活泼的表现形式,赢回已经离席的知识型受众,吸引曾经有抵触心理的青少年受众,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节目精品。可以说,这不仅是电视媒体在日渐艰难的发展进程中寻求到的有效路径,也是如何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实践层面的有效路径。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近年来的热门关键词,举国上下对此投注了热切关注并展开了深入思考。“在当前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图景中,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轴心和深层来源,成为决定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思想指引下,如何将提升文化软实力全方位、立体化地落到实处,也成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们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问题,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作出精辟阐述,这种高屋建瓴的治国方略,落实到文化传播领域的具体实践中,需要从业者、研究者共同努力,探索如何真正有效地将抽象的文化予以具象化的表达和传播,采取适合自己国情的文化战略,保持文化自信心与文化独立性,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和艺术化演绎,全面增强国家、民族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打造文化强国的“中国梦”。

  (作者 王源 文学博士,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山东省首批签约文艺评论家。原文刊发于《西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责任编辑: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闻不若见 知不若行——杨升庵的治学之道

杨慎以学问广博著称,他在哲学、训诂、历史、名物考据、诗词歌赋,乃至天文地理、戏曲音乐、古谣搜集等很多领域都广有建树。[详细]
学习时报 2020-12-25

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优化路径

我国养老的关键和重心在农村,突破口也在农村。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为...[详细]
中国社会报 2020-11-20

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机遇

市场经济改革不但推动着农民生活方式和基层组织工作方式的变化,也推动着基层党组织理念的转变,使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11-20

用法治方式推进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写在《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即将施行之际

2020年3月26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详细]
中国人口报 2020-04-14

农业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探析

如果说“天人合一”彰显了传统农业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化学农业文明则是“天人相分”思想的显现,展示了人与自...[详细]
《农业生态文明论》 2020-04-09

社区体育与生命质量——一个来自烟台的调查

生命质量与社区体育研究相结合既是生命质量研究学科领域的新拓展,又为传统社区体育研究带来了活力之源。研究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SF-36量...[详细]
《传统体育社团的福利功能研究》 2020-03-25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德产业合作——以山东省为分析重点

“德国技术”与“中国制造”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全球“智造”新高地是当前经济发展决策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期盼。但其实现路径正在探索中。...[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3-03

文学名著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地方实践与提升路径:山东例证

文学名著旅游资源因为稀缺性、垄断性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当前,文学名著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总体上产业化程...[详细]
《改革》 2020-02-28

创新驱动导向下财政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路径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节点。其中,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构成,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与...[详细]
《云南社会科学》 2020-02-21

养老机构发展瓶颈及其破解

为深入了解和剖析当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问题,探索破解之道,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联合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于2016年8-10月对山东省...[详细]
齐鲁网 2020-02-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农村改革是农村的一场产业革命,是一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以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详细]
齐鲁网 2020-02-19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动因、架构及其路向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切入点、生长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详细]
齐鲁网 2020-02-1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