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十七:“特殊地区”要加快

来源:齐鲁网

作者:鲁言

2017-08-28 10:55:08

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社会稳定、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的新西藏呈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近两年,西藏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实现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区农牧民的全覆盖,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15年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实现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全就业。与此同时,西藏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5年来新增公路里程1.7万公里,拉日铁路建成通车,阿里机场、旁多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建成使用,实现了青藏、川藏电力联网和电力外送。

中央一贯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革命老区。革命老区或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广泛分布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极大贡献。但由于受到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一些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不高,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建设,陆续出台《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支持老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全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完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支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实施和完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老区比较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和红色旅游城市,打造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样本。

民族地区。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云南和独龙族群众代表谈心时曾经指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都要全面实现小康”。要加快补齐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短板,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坚持统筹规划先行,立足协同发展大好机遇,做好产业转移谋划,抓好项目对接实施,以大项目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强化质量,塑造品牌,形成享誉国内外的绿色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县城、小城镇建设,发挥聚集作用,形成洼地效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和精品旅游线路。

贫困地区。2015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要把对边疆地区民生改善的支持力度作为政策措施的重要着力点,把制度创新作为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动力,把加大投入作为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支撑,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突破口。要加快建设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将边疆地区由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完善东西共济、海陆并举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边疆地区。2011—2015年,我国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为4329万、2339万、1650万、1232万、1442万。因此,按照这个趋势,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措施,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强调:“发展不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或者这一部分像欧洲、那一部分像非洲,而是要城乡协调、地区协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扶贫对象精准、安排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确保到2020年使现有的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困难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期间指出,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转型升级事关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结构单一地区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务院连续在2008年、2009年、2011年公布三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其数量分别达到12个、32个、25个,共69个,涉及23个省区市的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其中东北是重灾区。201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支持重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必然选择。为此,要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针对结构单一地区,要牢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加强资源保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促进经济发展结构更加优化、更加合理。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三十:筑牢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详细]
齐鲁网 2018-01-08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二十九: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更要一个有锋锐无比、吹毫即断的“利剑”,通过严格执法,把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过宽”的状...[详细]
齐鲁网 2017-12-29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二十八:扎紧绿色发展的制度“笼子”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扎紧绿色发展的制度“笼子”,只有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严格的制度安排,既有思想引导,也有制度...[详细]
齐鲁网 2017-12-11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二十七:绿色生活 人人践行

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详细]
齐鲁网 2017-12-01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二十六: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绿色生产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支撑、主要载体,直接决定绿色发展的成效和美丽中国的成色。[详细]
齐鲁网 2017-11-20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二十五:统筹推进空间开发“大棋局”

现在北上广深等大型城市外来人口居高不下,城市居民承受着城市拥堵,入学、就医难及雾霾、高房价等诸多困扰。各方将矛头主要指向大都市规划...[详细]
齐鲁网 2017-11-17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二十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来生动诠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详细]
齐鲁网 2017-11-06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二十三:绿色中国势在必行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低碳循环发展,走一条既要金山银山、...[详细]
齐鲁网 2017-10-30

让理论永远跟上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详细]
人民日报 2017-10-25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二十二:顺应绿色发展大趋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绿色发展”上升为理念,提升到战略高度,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详细]
齐鲁网 2017-10-16

《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史》出版

该书梳理了党的文化创新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党的文化创新的基本经验,展望了继续推进文化创新、以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铸就民族精神之...[详细]
齐鲁网 2017-10-12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二十一:整体效能节节高

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保持各种重大关系协调推进。协调与整体关系密切。协调的范围是整体,协调的方式是发挥整体效能,协调的目的是增强...[详细]
齐鲁网 2017-10-09

《话说新发展理念》之二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硬”

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详细]
齐鲁网 2017-09-28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