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底蕴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任九光

2018-04-24 09:4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明确了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基础地位。增强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关键在于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价值,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源和基础。在不断适应、改造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人类先后战胜了洪水、猛兽、地震、瘟疫、饥荒、战争等威胁,生存能力得到增强、文明得以积累。中国、埃及、印度、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和欧洲克里特—迈锡尼等人类文明发祥地,考古发现的墓葬、宫殿、城市、工具、文化等表明,这些地区的人类文明发展都曾达到较高水平。

然而,除了中华文明,其他文明虽然一度辉煌,但都没有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欧亚大陆上,几乎每兴起一个强大帝国,就是一场其他文明的灾难。古罗马帝国的崛起,摧毁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波斯、马其顿、阿拉伯等帝国先后兴起,也都导致大量文明成果的毁灭。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征服古巴比伦,古巴比伦文明中断。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征服古埃及,公元前 332 年,马其顿人再次占领埃及,古埃及文明中断。公元前13世纪,雅利安人侵入古印度。公元前518年,波斯帝国侵入印度,印度成为波斯帝国一个行省。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帝国再次侵入印度,古印度文化彻底中断。相比之下,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经久不衰,经受了诸多历史考验而始终不衰。

中华文明能够传承至今,并非偶然,有着深层原因。和其他文明一样,中华文明也经历了多次严重的生存威胁。异族入侵、自然灾害等,同样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构成严峻挑战。然而,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凭借自身的坚韧不屈,顽强地渡过了众多劫难。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分裂,中原受到周边游牧民族的严重威胁。此时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抗击戎狄。在各诸侯国的共同努力下,燕国击退东胡千余里,设辽东、辽西郡,疆土远及朝鲜;齐国起兵伐山戎,灭山戎两支;秦国灭大荔、义渠之戎;赵武灵王收复河套地区;楚国发兵平定滇池地区。这些都是青史留名的卫护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

在抵御入侵、对抗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天下观念、民族意识,既有牺牲个人利益以保护集体的牺牲精神,又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文化自省精神,还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同时注意“兴灭国,继绝世”以保护文化多样性。这些都在中华文明早期就深深融入民族文化的血液,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此后中华民族也多次遭遇严重危机,直到近代以来遭受列强欺凌、日本侵略,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底蕴的支撑下,中华文明一次次走出危机,融合异族文明,丰富自身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相比之下,世界历史上形成的多数文明都因遭遇不止一次的外族入侵而中断,文化不能积累,经验不能流传。因而,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话语之间充分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和自信。

文明得到延续,历史才能传承。典章制度是文明的重要体现,虽然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王朝更替,但都没有影响具有中华文明鲜明特征的典章制度的延续。秦朝灭亡,汉朝建立,治国方略从法家转为黄老学说,但汉承秦制,主要制度一脉相承。历朝历代制度都有因革损益,但连续性始终保持,因而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运输、土地田赋、征募兵役、婚丧嫁娶等制度,基本都得到系统的传承,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就系统整理了自古以来的制度变化,晚清时期又出现《续文献通考》等典章制度续编加以补全。这些都对文明传承、治国理政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

正因为此,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讲话中提出“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只有深入研究、阐释、宣传,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出来、展示出来,创造性传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我们的文化是经受了5000多年历史兴衰的考验而延续至今的,是经过历史实践充分证明的、能够应对各种危机的优秀文化,正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价值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再次陷入生存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广大民族精英奋力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民族精英救亡图存的不同选择。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各条道路都没有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指出一条走向独立、富强的真正道路。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才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两相对立、难以相容的,二者之间既是相通的,又是互补的。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一概抹杀,全盘否定;提倡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将马克思主义视作外来思想,保守排外。从相通性上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传统学说、思想中同样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认识,包括很多和马克思主义相近、相通的内容。如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中国传统经典《礼记》中描写的大同社会颇为类似;马克思主义争取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民本思想也有相似之处;如此等等。

从互补性上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有特点,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如在发展方向上,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时期,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基本处于空白,面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中国知识分子仍然在黑暗中摸索。马克思、恩格斯则深入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存在的问题,结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如在集体主义上,中国历来强调集体主义,但近代以来反而陷入一盘散沙的状态,社会团结能力弱化,无力抗衡外来压迫。马克思主义和苏联建党经验,恰恰以铁的纪律和忠诚的信仰,弥补了中国社会团结上的不足,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凝聚起广大民众的力量,结成更为有力的战斗团体。如在仁政爱民上,中国历来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实际上近代的封建贵族和官僚资本等精英,已经不能发挥维护民众的作用,反而成为民众的剥削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穷苦民众打破迷信和幻想,认识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争取革命的胜利。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有相通和互补之处,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发展的规律特点,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成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指引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如意,盲目迷信西方思想者有之,不信马列信鬼神者也有之,现实中马克思主义教育也存在“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性,理论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互补性,致力于提高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引导大众从学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上下功夫,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大众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文化是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对社会生活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精粹,又是用以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思想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渊源,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之前“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原则、立场和目标,指明了当前和今后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本在于通过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更好地解决突出社会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经济领域类似,文化建设同样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引领时代发展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各种思想乘虚而入:有主张历史虚无的,否定经典,歪曲历史,推倒崇高,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渲染社会阴暗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偏概全,极力将社会阴暗化;有推崇娱乐至死的,猎奇搜艳,庸俗媚俗,唯利是图,消解社会正能量;有宣扬个人主义的,极度自我,顾影自怜,肆意抨弹,将一己之悲欢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各种思想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快速扩张,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极大挑战。包括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公共事件,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伤害,深层次上还在于当前文化对大众的引领能力不足。能否通过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全面健康发展的作用,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成为能否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键因素。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增强广大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随时代脉动,扎根人民生活,胸怀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净化文化环境,弘扬时代正气。应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沉潜精思,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引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应通过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加大对各种极端思想的整治、管理力度,在内容创作、平台载体、利益来源等环节综合管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清理包括网络文学、游戏、影视、微博、微信、直播等自媒体在内的传播渠道和空间,净化文化环境。应努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对于社会效益突出的优秀作品,从政策扶持、舆论引导等方面,积极推广传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言实出版社)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伟大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以宽广的视野,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热情讴歌中国人民,深情赞颂中华民族,深刻阐述了...[详细]
《求是》 2018-04-16

时代是出卷人 我们是答卷人 人民是阅卷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精辟论述,彰显出共产党人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深厚的...[详细]
求是 2018-04-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水平。[详细]
红旗文稿 2018-03-26

光明日报:谋求高质量发展 青岛大有可为

3月15日,《光明日报》第9版【两会专访】栏目,采访山东省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委员,发表文章《谋求高质量发展 青岛大有可为——访山东省青...[详细]
齐鲁网 2018-03-15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的政治界定。它明确了在中国,没有高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详细]
《红旗文稿》 2018-03-09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号召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详细]
红旗文稿 2018-02-20

红旗文稿: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修养,回应实践挑战,解决时代课题,正本清源,继承创新,深刻阐释和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形成了其科学的历...[详细]
红旗文稿 2017-12-25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详细]
红旗文稿 2017-10-13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切实解决好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一重要...[详细]
红旗文稿 2017-10-12

抓好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这对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详细]
红旗文稿 2017-09-0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详细]
求是 2017-09-08

着力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详细]
红旗文稿 2017-09-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明确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详细]
求是 2017-09-08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