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准确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四个关键点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谈松华

2019-03-05 08:59:03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下简称《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系统的战略任务。其中,有四个关键点要准确把握。

一是高标准的教育目标现代化。《2035》全面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包括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明确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将实现从普及教育向建设高质量教育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教育的数量和规模、三级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或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但质量方面还有差距。建设高质量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是由中高收入国家教育水平提升到高收入国家教育水平的客观要求,是教育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由之路。因此,教育现代化首先把目标聚焦于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也可以说高标准教育现代化目标的主要内涵就是建设高质量教育,而建设高质量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用之才,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现代化适应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迫切需要与殷切期望的时代必然使命。建设高质量的教育特别要重视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攻坚突破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标准的教育现代化目标,就是要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世界教育高地,增强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是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2035》把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作为重要战略任务,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主题,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一招。我们所要建设的优质教育是面向未来持续创新的教育,是革除传统教育弊端的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目前我国存在着种种影响创新的顽症,如中小学“应试教育”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脱节、工学分离,学生难以掌握新技术、提升新技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养成。不消除这些顽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社会贡献度的任务难以真正落实,更不能真正适应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的新要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然成为发展优质教育的关键。《2035》就发展优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提出了“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基本理念;系统提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等重要举措;在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改革创新设计的整体性和综合施策。

三是适应社会转型的教育体系现代化。《2035》着眼于服务终身学习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全局,把教育体系现代化作为总体性教育目标。教育系统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多主体的庞大系统,建立灵活、多样、开放的教育体系是实现终身教育、发挥教育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率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分割和交叉管理,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教育组织形式自成一体、互不沟通、没有形成功能合理的完整教育体系,影响学习者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多种通道成才。必须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形成良性互动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符合现代教育的特征,突破了单一封闭的人才成长通道,丰富了教育的供给主体构成以及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加了学习者的选择性,必将进一步催化教育领域内各子系统、教育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教育合作与资源共享。《2035》对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制度环境进行了顶层设计,包括: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等帮助学习者成长成才,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这些举措将为不同人群提供随时随地可学的学习环境,有力促进并最终形成人人向学的文化氛围,建成中国特色的“人人皆学”之邦。

四是突出依法治教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领域全方位的转型性变革,涉及思想观念、组织架构、结构体系、运行方式乃至制度规则等,必将引起也必将要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法制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依据,要建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完备法制体系,实行依法治教。《2035》提出,要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推动社会参与社会治理常态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教育现代化的治理将从自上而下的管理向上下结合、政府、办学主体和各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转变。

必须看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调整的系统工程,是包含组织机构、治理结构和队伍建设的艰巨改革建设过程,既需要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又要有壮士断腕的胆识和踏实细致的组织实施。要继续大力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实行减政放权,把一些不该管的事情坚持交由基层和社会负责,把该管的事情认真管好,加强监管职能,完善监管方式,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让政府有效地发挥监管服务职能,让学校充分地体现办学主体地位,让社会更好地扮演参与监督角色,形成有序高效的治理结构,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证。要特别重视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利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顺畅的信息交流机制,发挥伴随式收集的数据在教育治理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放管服”改革效能。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和支撑。一百多年来,中国走过了教育救国到教育兴国的历程,到2035年,中国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教育强国的梦想。我们要满怀信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作者:谈松华,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新知新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适应统一战线政治引领、凝心聚力的新任务新要求,必将推进社会主义学院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3-04

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详细]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02-26

运用经济学新成果促进政策优化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加强政策评估与政策设计,提高政府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驾驭经济的能力。政策评估计量经济学为政策评估提供了基于实际经...[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2-25

信息技术革命呼唤经济学创新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活动,对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产业组织理论、就业和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提出了紧迫要求。[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2-25

科学把握政治过硬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详细]
《经济日报》 2019-02-2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

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对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无疑具有现实价值。[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2-25

以整饬作风激浊扬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正风肃纪、严惩腐败。要求从领导干部抓起,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踏石留印、抓...[详细]
学习时报 2019-02-23

“互联网+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应“四管齐下”

当前,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正处于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所面对的都是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必须加快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详细]
学习时报 2019-02-23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六大措施

新时代,如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出发,深刻阐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详细]
光明网 2019-02-22

学习是党员干部第一位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学习本领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第一位本领,同时要善于把学到...[详细]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02-21

打好组合拳应对外部经济风险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2-19

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进一步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既定方略,不可能也不会受到外界事件的影响,中国将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2-19

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最终...[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2-19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