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张永伟 李建民

2017-06-18 08:59:06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我们是谁,也生成并限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财富的总和。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五彩缤纷的画卷。

一方面,人类文明具有共同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主观世界中的成果与进步体现。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实践活动的物质生活条件等不同,作为人们实践活动产物的文明成果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必然表现出差异性与多样性。因此,历史上,不同的国家与民族都创造出了自己的文明,而且这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因此,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而言,每一种文明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政治智慧和道德资源,仍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现代国家的治理和先进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启示,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必然导致不同的文明发展道路。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与传统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适应现代发展趋势的文化转换和创新过程。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不一样,现代化不可能只有西方一种模式。几千年来,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就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而在岁月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这些独特的文化、价值思想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我们是谁,也生成并限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历史上,中华民族一直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以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历史是一切现实的根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今天所处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辉煌灿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这期间,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又始终与其他学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保持着“和而不同”的文化局面。同时,这些思想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每到重大历史关头,它们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而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它们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为我们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深受中华文化精神培育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不断自省他鉴,在不断学习、吸收外来文明的反复试验中,“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同时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步伐。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面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有成功也有失误,甚至发生过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敢于担当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成功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因此实现了凤凰涅槃,走在了复兴的大道上。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探索、渐进完善、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结果,是古老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延续和更新,是中华文明的当代新形态,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杨凡、田达]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用得上 用得起 用得好 以优质信息服务增强人民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网络治理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16

直接关系居民切身利益与基层和谐稳定 加强和完善城市商品房社区治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体现了对新形势下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15

不仅是技术改进,更是治理理念、服务机制变革 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化...[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1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探索绿色金融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时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环...[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13

社会稳定不等于阶层固化 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畅通社会流动通道

最近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越稳定,阶层固化越明显。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于是有人担心,社会如此...[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13

大力推动“三型”科协组织建设

科协是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详细]
光明日报 2017-06-12

引导青年公益慈善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详细]
光明日报 2017-06-12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微观基础 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物质要素投入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减弱,迫切需要将发展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上。[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12

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为切入点 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增长引擎作用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新旧动力转换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能够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11

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相结合 以空间优化增强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多元、质量提升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在新常态下,要确保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拓展发展新空间...[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11

田心铭: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如何言之有理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意味着要认清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及其他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坚信社会主义经过长过程发展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改变的历...[详细]
红旗文稿 2017-06-10

持续推进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的四点建议

同时建立水利绿色发展考核机制,在国家层次建立水利绿色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涉水部门水利绿色发展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详细]
人民网 2017-06-10

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中国共产党赋予“忠”以新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详细]
学习时报 2017-06-10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