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明海

2019-12-09 10:06:12

原标题: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是人世间最自然、最朴素也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文化认同的作用最为基础和恒久。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是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的必然要求。

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

青少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只有赢得青少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获得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无论哪个时代,青少年始终担当着主力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将其作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可塑性很强,特别是在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或出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真空地带,则必将导致青少年国家意识的下滑和民族精神的缺失,从而给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加需要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提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把文化认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工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和情感皈依,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淀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就没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就没有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就会失去独立的意志和民族尊严,很有可能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大举文化渗透下被蚕食、同化。

青少年文化认同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最深层次的精神要素,塑造着民族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员之间有共性,才能持续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提升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性认知,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文化认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工程,要遵循青少年价值养成和成长规律,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优化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大中小学校德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增强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蕴含爱国主义情怀的传统文化元素、红色文化基因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典型,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品质,以文化的方式讲清爱国之理、涵养爱国之德、砥砺爱国之志、激发爱国之行。

积极引导青少年投身文化实践

爱国既需要情感的基础,也需要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际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爱国主义情怀不仅是内在的精神,也是外部的行为。凡是真正的爱国者,总是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和证明自己的爱国的。青少年是社会文化发展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关注爱国感情的培育环节,而且要关注爱国感情的抒发环节,积极引导青少年投身文化实践,使青少年爱国热情以合理文明的方式得到抒发。

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加强理论灌输和正面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青少年主体性作用,建立多种文化情感体验机制,使青少年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教育中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情感认同。一是倡导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学习实践中真切领悟和感知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了解爱国主义的文化渊源、精神特质和价值规范,促进青少年群体对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情感体验。二是激发青少年文化创造活力,组织和支持青少年进行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的倾诉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题材文艺创作,强化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的积极情感体验。三是聚焦重大节庆日纪念主题,运用好仪式礼仪,精心创设爱国主义文化情境,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唤醒青少年对呵护家国文化的美好追求。四是搭建青少年沟通社会的桥梁,走出书斋,走出校园,增强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使青少年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明辨文化方向,坚守文化立场。

(作者:张明海,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选题项目〔19JDSZK03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杨凡、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详细]
学习时报 2019-12-07

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实行“长久不变”,顺应了农民愿望,将为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展现持久的制度活力[详细]
人民日报 2019-12-07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发展和完善...[详细]
光明网 2019-12-06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保障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都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详细]
经济日报 2019-12-05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发展进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国...[详细]
学习时报 2019-12-04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和举措,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详细]
人民日报 2019-12-03

“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

人们发现,诸如实施每周五天工作制、设立国家公祭日等不少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和规划,都源自相关政协提案的...[详细]
人民日报 2019-12-02

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曾有过二三百个政党。这些政党几乎都宣称救国救民,但后来绝...[详细]
人民日报 2019-11-29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具有...[详细]
人民日报 2019-11-28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里程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站在实现“两个一...[详细]
人民日报 2019-11-27

我国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

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的中高速增长。这里仅从以...[详细]
人民日报 2019-11-27

奇迹背后是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70年来的伟大成就概括为“两大奇迹”,即“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详细]
学习时报 2019-11-26

城乡融合发展要着眼短板重点发力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协调好城乡关系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详细]
经济日报 2019-11-26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