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理响笔记|在传承沂蒙精神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来源:闪电新闻

作者:

2022-03-25 15:23:03

赵长芬


赵长芬,博士,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宣讲团成员,三次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获得临沂市首届“沂蒙文化之星”、临沂大学“青年教学能手”、“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传承沂蒙精神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炼了伟大建党精神。他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号召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在宏大的革命精神谱系中,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必须矢志不渝在传承沂蒙精神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在传承沂蒙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党政机关、华东局机关等在沂蒙大地长期驻扎,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引导沂蒙人民逐步扬弃了传统政治观,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下,沂蒙人民迸发出高涨的革命热情,积极参与革命、支援革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政治品格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在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信心,做政治的明白人,让沂蒙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在传承沂蒙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沂蒙精神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为鲜明特色,其背后蕴含着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沂蒙大地上,无数共产党人为了保家卫国,不顾抛妻别子之危,奋不顾身投入革命洪流中。在共产党人的感召下,沂蒙群众纷纷组织起来、行动起来。人民群众用小米供养革命,红嫂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沂蒙母亲倾情呵护革命后代。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回答了人民群众为什么坚定跟着共产党走、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历史拷问。

在传承沂蒙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沂蒙山区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最艰苦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道靠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向贫困宣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极大改善了沂蒙革命老区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将伟大斗争精神寓于改革开放之中,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极大地改变了沂蒙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谱写了艰苦创业、后来居上的光辉篇章。当前,进行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伟大斗争仍需要从沂蒙精神中汲取自力更生、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传承沂蒙精神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价值取向。沂蒙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几代沂蒙人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增强了人民群众相信党、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先进政治信念的力量,使战争年代千万沂蒙儿女以顽强意志克服了战争和饥饿,以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与党同心同德。新时代,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克服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要从沂蒙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临沂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实施了弘扬沂蒙精神“三五七”工程,着力培育学生“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沂大学特质,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特别是发起主办的“三山一坡高校弘扬革命精神研讨会”,达成了“临沂共识”,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批示和高度评价,在全国高校产生了积极影响。学校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全省无偿献血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马克思主义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积极加强沂蒙精神理论研究,成立了沂蒙文化研究院、获批山东省理论工程建设研究基地—沂蒙精神研究基地、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等。出版沂蒙精神研究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4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40余项,为沂蒙精神铸魂育人奠定来良好基础。

风雨百年,青史可鉴。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关头,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弘扬沂蒙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