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发展现代农业,打破农业劳动内卷化

来源:齐鲁网

作者:樊祥成

2017-09-07 15:26:09

作者:樊祥成

摘要:农业内卷化是农业发展到某一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经济现象。传统农业具有典型的内卷化特征,并以过密的劳动投入为标志,因此这种内卷化可以称之为农业的劳动内卷化。农业劳动内卷化得以维系的关键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封闭,无法自由退出农业生产系统,由此导致其他农业生产要素比劳动的稀缺程度更高,因而农户选择以劳动替代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虽然当前我国农业已经摆脱了劳动内卷化的窠臼,但仍有可能陷入另一种内卷化。

一、内卷化理论

“内卷化”(involution),又译作“过密化”,原意是“卷入,纠缠,错综复杂”,同时也有“退化、衰退”的意思。内卷化理论内涵丰富。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在18世纪就提出“内卷理论”(Involutions Theorie),并将“演化理论”(Evolutions Theorie,即进化论)与之相对照。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认为,内卷化是指一种文化模式达到某种最终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即系统在外部扩张条件受到严格约束的条件下,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在内卷化理论深化发展过程中,Clifford Geertz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把内卷化的概念应用到经济发展领域,通过对印度尼西亚水稻生产的研究,把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总产量的增长的现象定义为农业内卷化。 Geertz对内卷化的阐释影响深远。黄宗智在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中沿用了这个概念,他认为内卷化首先表现为高密度劳动力投入下的劳动日边际报酬的递减,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中国传统农业得以长期延续的原因;杜赞奇也参考了他的概念,将“内卷化”定义为是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韦森大体持同样的观点并将其扩展到制度研究的范畴,他认为,内卷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社会体系或一种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在同一个层面上内卷、内缠、自我维系和自我复制。

近年来,内卷化理论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比如,李培林、张翼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着功能内卷化和人员过密化的问题;Chapagain注意到尼泊尔东部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牲畜为目的的传统农作制度逐渐被经济作物所代替,由此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去内卷化);甘满堂、计亚萍、吴业苗等从不同的角度用内卷化理论分析了农民工不能成功地实现职业角色转换的职业行为。这些研究虽然对内卷化具体含义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延续了戈登威泽、杜赞奇等学者的思路。本文主要借鉴杜赞奇对内卷化的定义,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停滞不前或无法向更高级模式转化的状态,并探讨其内在机理。

二、农业内卷化

传统农业具有典型的内卷化特征:农民世世代代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几乎在原地踏步,劳动生产率无法进一步提高,以至于千百年来农业生产总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徘徊,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农业剩余。中国的传统农业是具有超级稳态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从封建社会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前夕,中国农业长期深陷内卷化的泥沼。从历史上看,铁制农具、牛耕、天然粪肥等农业生产技术自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而汉代以“代田”、“区田”之法利用轮作休耕提高土地生产力;虽则宋、明时期水稻、番薯、玉米等外来作物的传入,且伴之以江东犁、铁搭、稻麦复种制等技术的出现,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宋、明时期即便是中国农业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仍未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革命”。理由是从唐代至清代中期一千多年间农业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农业技术的变化是同向且渐进性的,在此基础之上的农业发展,不会出现戏剧性的突变(即“革命”)和尔后长期性的停滞。另一种观点进一步认为,虽然明清时期的农业与之前的历朝历代相比有了较大进步,但是这一时期农业的进步主要得益于耕地面积的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以及某些作物增加肥料和人工投入,“提高的只是土地的生产率”,而不是“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基于此,黄宗智认为“解放后(30年)的情况实际上是解放以前6个世纪中同样状况的缩影……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收入不是密集化过程中的停滞,便是过密化过程中的萎缩”。有研究表明,从明初到1949年,中国的人口增加了7-9倍,而农业产出增长的比例也大体相当;而解放后的前30年,虽然农业总产出扩大了3倍,但是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几乎没有改进,其中1957-1977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甚至下降6.7%。

三、传统农业的特征:劳动过密

过密的劳动投入是传统农业内卷化的重要表现。黄宗智(2002)在批评彭慕兰的著作《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时,详细对比了十八世纪中英两国农业发展中的劳动投入、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数据,向人们展示了农业在内卷和发展两条不同的道路上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揭示出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过密的劳动投入的一些重要细节:首先,十八世纪,中国江南地区单一型的农业生产结构比英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生产结构更适宜吸纳更多的劳动投入,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是牲畜的饲养和使用。饲养牲畜和使用畜力相当于一种重要的资本投入:农忙时节饲养驴的耗费和人相当,而饲养骡、马的耗费则是人的两倍,而且耕畜和人在土地生产的有限生存资料上处于直接的竞争状态。因此,农事生产中畜力的使用被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只有那些单靠人力难以完成的环节(主要是犁地)才使用畜力。其次,中国传统农业在肥料的选择上,人工堆肥处于重要地位,这种肥料的收集、施用耗费人力但节约土地;而在英国主要“通过退耕还牧来提高地力,……即使是绿肥,也由于会占用土地而被压缩到最低限度”。可以看出,内卷化的传统农业在生产结构、技术选择甚至技术使用方式上都表出现尽量节省资本和土地、以劳动代替资本和土地的倾向,只要能节约资本、土地,投入再多的劳动都是可以接受的。这种内卷化得以维系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不够发达,无法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一旦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拥有广阔的就业机会,正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那样,农业中劳动投入的强度将会发生急剧变化。因此,过密的劳动投入成为这种农业发展模式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这种农业内卷化可以称为劳动内卷化。

农业劳动内卷化的作用机理是,在缺乏其他就业可能的条件下,传统小农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被拉得很低,再加上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以及传统小农的储蓄和投资意愿不强,为了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农户会最大限度地把家庭成员的劳动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只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出口没有打开,农业发展就会在劳动过密的状态下持续下去并不断自我强化,无法持续投入新技术、新要素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无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减少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对整个国家而言,农业劳动内卷化的影响无疑是灰暗的。由于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受到抑制,经济无法积累足够的动能实现起飞;对于农业产业本身来说,虽然生产力水平长期在低位运行,但是也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土地要素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去劳动内卷化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改造传统农业不在于“节约和勤劳工作”,而在于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新要素、新技术的持续投入,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源动力, [23]也是打破传统农业超级稳定均衡状态的突破口。从本质上讲,无论投入新要素还是新技术,都属于资本投入。因此,增加资本投入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品投入的增加,可以为减少其他要素的投入创造空间。许锦英(1991)测算了20世纪80年代该省小麦、玉米生产在三种不同生产技术状态下的亩用工量(见表1),全过程机械化条件下,种植小麦、玉米全年亩均用工4.29-6.36个,其中田间作业用工2.1-4.1个,比全人工作业条件(仅排灌环节使用机械)至少减少20.4个工日,比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条件下至少减少5.6个工日。显然,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大量替代劳动。

图表

资料来源:许锦英。山东省农机化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验研究[R]//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与规模经营试点资料选编(三),1991:28.

但是,如果农村劳动力缺少其他就业可能,农业劳动内卷化就无法打破。就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虽然也鼓励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投入化肥、农机等现代要素,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能自由选择职业,农业的劳动内卷化依然存在。正是从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才开始大规模、持续性向城市和二三产业持续转移,并最终使劳动成为农业要素禀赋中相对稀缺的那一个,以资本替代劳动成为农民自觉自愿的行为。

宏观统计数据反映出改革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物质费用的增加和劳动投入数量的减少是同步出现的。何宇鹏(2011)的研究发现,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每亩物质费用—用工数量比率分别由1990年的4.78︰1、5.67︰1、4.17︰1上升到 2008年l2.98︰1、15.74︰1、10.61︰1,物质费用增长幅度十分显著;另一方面,他援引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证实,农户家庭经营劳动投入出现明显下降:2005—2009年,农民户均家庭经营劳动投入由318个工日减少到265个工日,下降17% ,其中种植业投工量由153个工日减少到125个工日,下降21.82%。这种趋势仍在继续。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从2010—2014年三种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平均每亩的用工数量从6.93个工日进一步减少到5.87个工日,而物质与服务费用(当年价格)从312.5元增加到417.88元。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物质技术装备使用率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致,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成为地方政府着力推进的一项工作。

五、结论与讨论

中国农村改革的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也是传统农业去劳动内卷化的过程。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深刻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分工、广泛使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市场化创造了空间,推动农业现代化先前跨出了一大步。在这种条件下,农民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选择倾向,打破了传统农业以密集的劳动投入维持发展的窠臼,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分工专业化,为实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中国农业正在走上一条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在开放的农业系统中,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自由配置,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确保农业生产者不会一直用一种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也就不会出现农业内卷的状态。农业劳动内卷化得以维系的关键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是封闭的,农村劳动力无法自由退出农业生产系统,以至于他们的劳动时间和精力不得不投入到农业生产。在这种条件下,与其他要素相比,劳动的稀缺程度更低。因此,农户在技术选择上自然倾向于用劳动替代资本、技术等投入,并在一套严密的机制作用下持续强化劳动过密的状态。同样,如果当前农业发展环境的某一方面变得僵化、封闭,农业仍有可能陷入另一种内卷化。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农民的身份相对固化,农民这项职业并非完全开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由于农民市民化通道并不通畅,以致一部分农户不愿意轻易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而采用更加节省劳动的生产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有意从事规模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规模无法有效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稀缺性超过了资本、技术等要素。由此,物质资本可能被超密集投入,从而农业陷入物质内卷化或者资本内卷化的状态。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标题:《农业内卷化辨析》,原文载于《经济问题》2017年第8期)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王成利: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地转出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农户特征、流转价格、土地作用、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但农地转出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应有的实效,很重要的...[详细]
齐鲁网 2017-11-27
理响中国|季冬晓: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理响中国|季冬晓: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十九大报告勾画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将为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赢得海晏河清、朗朗乾坤。[详细]
齐鲁网 2017-11-22
理响中国|谭啸:以建设创新型泰安为引领,开创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新时代

理响中国|谭啸:以建设创新型泰安为引领,开创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新时代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浪潮,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具有重大意义。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带来的综合...[详细]
齐鲁网 2017-11-17

杜玉梅:试论齐鲁文化对山东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

山东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化资源的大格局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齐鲁大地的区域性文化优势给山东城市文化建设打上...[详细]
齐鲁网 2017-11-10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学习十九大报告体会

十九大报告思想博大、内涵丰富,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篇章,是新时代举旗定向,继往开来的鸿篇巨著。[详细]
齐鲁网 2017-11-07
唐洲雁: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唐洲雁: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始终把党建设成为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具...[详细]
齐鲁网 2017-10-31

郝春燕:艺术学亟待建构“一体之纬”的学术评价机制

要构建“一体之纬”的学术评价机制,首先,需确立“术学一体观”,匡正学术评价的学理前提;其次,设置守候学科“本体”的评价标准;最后,...[详细]
齐鲁网 2017-10-27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 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创新力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源泉。[详细]
齐鲁网 2017-10-24
【重磅解读】方雷: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

【重磅解读】方雷: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

在方雷看来,报告中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论述,表达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的本色、砥砺前行的意志、永不懈怠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姿态、团结一...[详细]
齐鲁网 2017-10-2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