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马德坤:泰山崇拜早已深深植根在炎黄子孙的潜意识中

来源:齐鲁网

作者:马德坤

2017-05-09 11:16:05

timg_副本

泰山云海(资料图)

作者:马德坤

泰山地区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还是东方历史文化的缩影,众所周知,泰山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适宜、雨水丰沛的自然条件,使它成为华夏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上古先民,理所当然地认为通天拔地、直冲云霄的泰山,乃是居于天地正中的通天神柱,于是,在华夏文明初露曙光之际,泰山就已作为古人心目中的神山,凸现于中华历史舞台之上,即使后来上古先民不断地向四方迁徙,泰山“母亲之山”的地位,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因为泰山崇拜早已深深植根在了炎黄子孙的潜意识中,在此后绵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泰山更是不断地融合、荟萃了华夏各族的优秀文化,从而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可以说,五千多年光彩夺目的中华文化,在泰山地区延续不断的文化积淀,以及由此形成的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才是泰山成为中华名山之首的真正原因,才是泰山真正的魅力所在。

所谓泰山文化是指数千年以来中华文明不断在泰山积淀、发展,而使泰山承载的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由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均在泰山各个角落留下了自己的印迹,所以,以泰山为载体生发出来的多元的、厚重的山岳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想面面俱到地研究这一文化,是极为困难、也是不现实的,本课题准备从封禅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几个主要线索入手,探讨泰山文化的厚重内涵以及泰山文化发展的简单脉络。

一、泰山封禅文化

在泰山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帝王封禅文化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华夏文明肇始之际,峻极于天的泰山就已作为古代先贤的政治舞台,开始不断地上演一幕幕封禅祭祀盛典,鉴于封禅盛典特殊的政治涵义,在秦始皇效仿古代先王,将封禅传说予以正式施行后,不管是雄才大略的帝王,还是碌碌无为的君王,不管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还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首领,无不对封禅盛典心驰神往、魂牵梦绕,而泰山则几乎独享了帝王封禅这份荣耀,这可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山岳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历代帝王对泰山的顶礼膜拜,以及完美地将帝王文化融汇于泰山文化中,使得泰山有了一种傲视群峰的帝王威严,并且变成了国家一统、天下太平的象征,这恰恰是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毋庸置疑,帝王封禅泰山缘起于古人对泰山的崇拜,而泰山崇拜则是泰山文化的重要主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和文化,泰山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古代先民依赖大山又敬仰大山,从而产生了山岳崇拜和信仰,被誉为“通天神柱”的泰山,自然成了最理想的崇拜对象,远古先贤为了监督控制各路诸侯,以强化对部落联盟的统治,登上泰山极顶,“柴于上帝”、“望秩山川”,从而将各氏族集合在一个上帝的信仰下,并最终凭借上帝之名宣传君权神授,岱顶玉皇庙内悬挂的“柴望遗风”匾额,涉及的就是这一最古老的祭天仪式——“柴望”,正是因为东方部族对泰山的崇拜与祭祀,才使神秘厚重的泰山文化初步成型。

泰山作为一座自然山岳,从深受地方部族崇拜,到逐渐为中央政权承认,成为中华第一神山,与历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封禅盛典密不可分,鉴于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泰山崇拜,以及泰山地区政治文化的重要性,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统治,秦始皇扫平宇内、一统天下后,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封禅泰山之旅,尽管这位千古帝王开创的帝王封禅,与远古时代的柴望相比,在仪式形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神道设教”的内涵却是相通的,秦始皇将远古的封禅传说推向了新的高度,后世帝王紧随其后接踵而至,他们的封禅规模越来越庞大,封禅礼仪也越来越完备,举行封禅祭祀大典的帝王所到之处,不仅筑坛立碑、刻石题字,还大兴土木,修庙塑像,可以说,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活动,不仅极大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还将泰山崇拜推向了极致。泰山壮美秀丽的自然景观,与封建帝王封禅留下的文物古迹交相呼应,吸引着文人墨客、普通百姓前赴后继地涌向泰山。尽管宋真宗最终为封禅泰山拉下了帷幕,但封建王朝对泰山的祭祀却更加频繁,尤其清代皇帝更是如此,清康熙皇帝三次亲往泰山祭祀,九次派遣使臣致祭,而乾隆皇帝则十一次亲往泰山,十八次派遣使臣。由此可见,缘起于泰山崇拜的帝王封禅,反过来又强化了泰山崇拜,并使其从东方地区传播至全国各地。

总而言之,独步千古的封禅文化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封禅文化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呈现出的变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泰山文化的变迁,尽管历代封禅泰山的帝王,均有寻求社会安定,巩固统一政权,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但他们的封禅活动却各有各的特点,远古七十二王封禅泰山,更多体现地是对崇山峻岭及上帝的敬畏,秦皇汉武封禅泰山则笼罩在浓郁的迷信氛围中,并夹杂着长生不老、求仙飞升的私愿,及至唐高宗、唐玄宗封禅泰山时,个人迷信色彩明显淡化,国家安危、百姓福祉则成为封禅主题,唐朝皇帝毅然公开封禅玉碟文,以及公然打出“道在观政,名非从欲”的口号就是明证,明清两代的帝王废止了流传千年的泰山封禅,而将其降格为泰山祭祀,以及在泰山举行生辰庆典,与前代帝王将泰山放在神龛中顶礼膜拜不同,明清帝王更多的是欣赏泰山的壮美景观,从而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怀,不过,泰山崇拜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反而达到了空前狂热的程度,毕竟帝王封禅泰山销声匿迹,大大缩短了帝王与民间泰山崇拜形式的差距,综上所述,泰山封禅经历了秦汉神本位、唐代政本位、明清人本位的变化,以及从求神成仙的封建迷信,到政治家的显号扬名,再到世俗生活庆典的变化,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二、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国家镇山,是中国古代宗教的重要祭祀圣地,成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浩瀚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泰山与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道、佛三教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先天的地缘优势,儒学与泰山形成了多重的联系,对儒学而言,泰山不仅是故国家园,更是精神与文化的圣山,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而道教,则通过长期的道教活动逐渐将泰山打造成具有浓郁道教色彩的宗教文化之山。作为外来的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也由于泰山在中国政治与宗教中的特殊地位,进而积极地在泰山经营传播。区别于其他名山大川,泰山以其博大的胸怀,融儒、道、佛多种宗教和宗教文化共存,而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的冲突和融合,共同构造了泰山宗教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而泰山作为三教的兴起、繁盛、衰落全过程的真实见证者,在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为研究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素材。

三、泰山建筑文化

泰山以其五岳独尊的超然地位,成为历代王侯将相、墨客骚人以及平民百姓心目中的神圣之所,溯源之地,其千百年来的政治、宗教、民俗活动为泰山留下了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落,不仅使泰山成为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并列的中国古建筑的荟萃之地,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泰山古建筑规格齐全,据统计,泰山古建筑基本涵盖了寺、庙、宫、观、亭、阁、楼、塔、桥、路等古代建筑的基本样式。其次,泰山古建筑主题鲜明,泰山古建筑并非历朝历代建筑的简单堆砌,而是根据 “朝天”、“升仙”、“祈福”、“登览”的主题,因地制宜的建设,暗含“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再次,泰山古建筑意义非凡,泰山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高山建筑的代表,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精神价值。

四、泰山民俗文化

泰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凭借其自身的优势,通过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交互影响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位,成为根植于普通民众内心的精神支柱之一,而真正实现泰山形象在人们内心具体化的则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泰山民俗文化。泰山民俗文化是以泰山文化为核心,以平民大众为承载主体,进而涵盖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衣食住行等领域,正是基于泰山民俗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实现了泰山与世俗人群利益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决定了泰山文化能否经久不衰,从这种意义而言,泰山民俗文化是泰山文化,乃至“泰山”这一精神标记得以存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泰山民俗文化研究不仅是泰山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揭示泰山文化存续发展秘密的根本线索。

五、泰山名人文化

泰山名人文化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泰山文化的精华所在,所谓泰山名人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除了历代帝王以外的文人墨客,与“中华第一山”泰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以山岳为载体的精英文化。如前所述,东岳泰山自古以来就在华夏子孙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历代帝王对封禅泰山的重视与痴迷,更是将泰山崇拜与信仰推向了极致,在泰山信仰传遍全国的漫长历程中,泰山精神也经过长期地积淀辐射,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并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拼搏奋进。与此同时,泰山厚重庞大的山体,给人以稳重、安宁的视觉感受,于是,古人便有了“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此之后,泰山成了“国泰民安”的象征,而在古人“君子比德”的传统观念下,泰山又成了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正如史学家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以说,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泰山精神体现出的深刻内涵,吸引着文人墨客纷纷登泰山抒怀,凌绝顶寄思,泰山是历代文人荟萃之地,而文人雅士登山览胜、讴歌泰山的诗文华章,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或许可以这么说,泰山以其特有的品质吸引着文人墨客,而文人墨客又为泰山注入了传统文化,两者在相互磨合、相互激荡中,形成了泰山文化的精华——泰山名人文化。

据考证,文人墨客的泰山情结肇始于孔子,当这位圣贤追随着古人封禅的足迹,登上泰山之巅举目四望时,不禁发出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而最早出现“泰山”之称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句,也是出自孔子晚年删定的《诗经·鲁颂》,孔子不仅开创了颂泰山以抒情的先河,还在泰山游览中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故而,后人将孔子与泰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称颂道“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鉴于孔子特殊的身份地位,以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影响力,文人墨客无不将“登泰山而小天下”看作一生幸事,他们纷纷沿着孔圣人的脚步,接踵前往泰山,吟咏题刻,抒发情怀,西汉司马迁、东汉张衡、三国曹植、晋代陆机、南朝谢灵运、唐代李白、杜甫、宋代苏轼、石介、元代王旭、张养浩、明代王守仁、于慎行、清代姚鼐、朱彝尊等,均是历代文人墨客中的佼佼者,他们赞美泰山的诗文歌赋、题词记事,皆是泰山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六、泰山石刻文化

泰山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是泰山石刻,泰山直接有“露天书法博物馆”之称。作为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泰山石刻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泰山石刻历史悠久,既有实物存在,又有历史记载可印证的最早的石刻是秦始皇东巡时的刻石,而《秦泰山刻石》即为其中之一,据统计,泰山石刻汇集了16个朝代的作品,延续了2200多年的历史。其次,泰山石刻内容丰富,泰山石刻主要内容包括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修建记事、经刻、造像记、名人遗事、墓志铭、诗文、题景咏物、楹联等全部石刻内容。再次,泰山石刻书法艺术气象万千,泰山石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秦篆汉隶、北齐石经、明清行草、历代榜书题刻,诸体咸备,各种书体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最后,泰山石刻造型意蕴深邃,泰山的石刻造型有碑碣、摩崖、楹联和石雕四大类,其文字内容与自然景色相辅相成,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作者简介:马德坤,男,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现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革命史教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曹晗]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信贷资金配置的所有制差异——基于抵押品市场价值视角的检验

信贷资金配置的所有制差异——基于抵押品市场价值视角的检验

信贷资金配置的所有制差异——基于抵押品市场价值视角的检验[详细]
齐鲁网 2023-08-28
大调研|关于提升广电新媒体宣传能力的调研报告

大调研|关于提升广电新媒体宣传能力的调研报告

本文以山东广电所属新媒体平台和账号为调查研究样本,分析其在提升宣传能力方面的创新实践,制约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详细]
齐鲁网 2023-06-05
调查研究重在求实效

调查研究重在求实效

[详细]
学习时报 2023-04-04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