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5-02-02 23:35:02
作者 李善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进行了系统的表述和概括,认为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我国的社会结构变化紧密相关。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嵌入到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的。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职业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调整、居民生活消费的变化,都对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这些要求的回应,是我国经济出现“新常态”的社会原因。正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正确认识与经济新常态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与环境,理解人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过程中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态度,对于做好社会发展和民生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常态”下加强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按照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政策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实现公共政策对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托底”.在工作思路上,则要从长远着眼、近处着手、当前着力。既要在宏观层面上搞好统筹,抓好“大民生”,又要在细微处入手,做好 “小事情”.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的工作思路,为稳定就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在我国就业总量矛盾有所缓解、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的背景下,做好就业工作,除了突出抓好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外,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对小微企业小额贷款扶持力度、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等措施,大力支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以创业促进就业、引领就业。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落实好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健全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等任务,形成城乡一体、普惠共享、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管理规范的就业服务体系。
二是扶贫。“新常态”下,贫困人口具有受到转方式、调结构更大冲击的特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扶贫工作的关切又上了一个台阶。教育对于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国力的提升,会产生连锁作用。教育也是百姓最基本的需求,是最应该提供服务保障的领域。在当前的新常态下,税收将被更多地投入到教育中,读书能提升贫困孩子的劳动力价值。因此,教育扶贫的理念,是值得倡导与长期坚持的。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所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强化“造血”功能,是目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另外,让城市的流动人口平等享有教育、医疗、养老资源,也应该成为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方向。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需要依靠社会力量扶贫,只依靠政府,肯定是不够的。
三是“托底”。底线的含义是最低社会保障线,像具体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事关“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保障,都要在一定的水平线之上。而且底线是动态的,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底线的坚守应有一系列硬性约束的指标,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并能够方便地督查和落实。中央工作会议还强调“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以往我们主要关注低保群体,是不够的,因为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比较低,覆盖面比较小。有一部分社会成员虽然收入超过低保线,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不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扶助的适当扩面是必须的,这对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有利。
四是治理。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说到底,就是三件事:一是有稳定的收入、二是有良好的预期、三是有安全的环境,经济“新常态”下,不仅经济问题会更加复杂,政治、社会问题也会更加突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收入差距、腐败、环境、食品安全、社会信用缺失等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诱因,需要通过以更大力度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来实现。当前要注重风险防控,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问题;规范市场监管,严厉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高度重视和强化安全生产,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随着民生投入的不断增多,如何提高民生经费的使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要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扩大公众的参与度,加快公共服务供应体系的市场化建设。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