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强化道德教育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余莉

2021-01-13 10:46:01

原标题:强化道德教育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中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古圣先贤在体悟“道”的基础上,把人的“德”统之于“仁”,并具体在社会立身处世、齐家治国时所体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也称为“八德”。正是这种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圣贤文化,使中国被誉为“礼义之邦”,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了不朽篇章。

在《群书治要·傅子》中,阐明了实现社会大治必须具备的条件:“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这说明,贤明的领导者必须通过推行好的制度,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结果。《群书治要·孙卿子》中指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说明良好的法律是治理的开端和凭依。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制,就会使得治理无所依循,甚至会出现《墨子》中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现象。可见,良法对于善治而言是必须的,因此必须重视法制、监督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但并不是只要有了好的制度,就能够实现社会大治,还必须有德才兼备的辅佐之人推行好的制度,而德才兼备的圣贤君子唯有依靠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来。

《群书治要·淮南子》强调:“不知礼义,不可以刑法。”也就是说,公平的制度必须得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设计出来,而即使公平的制度设计出来了,也必须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实施到位。因此,需要强化道德教育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如果忽视了道德教育,即使有了好的法制也难以推行并达到国家大治的结果,还会出现以下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重视。

其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只是因为惧怕刑法的处罚免于作恶,但是没有羞耻心,甚至还以作恶后能想方设法地免于刑法的处罚而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这表现在法律管辖之外的“反社会行为”,即没有触犯法律但不道德的行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比如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可以把犯罪之人关进监狱,但如果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依然难以挽救因为人的良心泯灭而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

其二,难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圣贤君子。《群书治要·淮南子》中说,即使刑法可以把不孝者处以死刑,但是不能把人培养为孔子、墨子那样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即使法律能够给偷盗者判以刑罚,却难以把人培养成为伯夷那样具有廉洁品质的人。孔子培养的弟子3000多人,他们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都是因为教化所成就。

其三,难以达到“礼义积而民和亲”的状态。《群书治要·汉书》中说:“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意思是说,用礼义治国者,积累的就是礼义;用刑罚治理国家者,积累的就是刑罚。刑罚用多了人民就怨恨背叛,礼义积多了人民就和睦亲爱。本来世代君主都想让人民德行美好的意愿是相同的,但用以使人民德行美好的办法却不同。有的是用道德教化来引导,有的是用法令来驱使。用道德教化引导,德教和谐时人民的精神状态就表现出欢乐。

其四,不能达到“不忍欺”的最高管理境界。《群书治要·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贱通过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达到了高于“不能欺”和“不敢欺”的“不忍欺”的管理境界。在《群书治要·体论》中也说道:“德之为政大矣,而礼次之也。夫德礼也者,其导民之具欤。太上养化,使民日迁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其次使民交让,处劳而不怨,此治之次也;其下正法,使民利赏而欢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此治之下也。”意思是说:用道德教化是第一位的,礼法则紧随其后。道德与礼法都是引导人民的工具啊!道德教化使人民日益转向善良,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转向善良,这是最好的治理(正己化人,无为而治);其次,使人民互相礼让,身受劳作之苦而并无埋怨;再次就是用法规来纠正,使人民因利益得到保障而喜欢从善,因畏惧刑罚而不敢做非法之事。

因此,古代的圣王,无不把教化人民作为治国要务,设立太学在国都推行教化,设立庠序(地方学校)在地方教化人民。通过以礼乐教化,可以把人培养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在《周礼》中就详细记载了掌管教育的各级官员以及教授的内容,这种道德教育起到了净化人心、防微杜渐、导人向善、促进和谐的作用。不仅如此,良好的道德教育,还可以“绝恶于未萌”“禁于将然之前”,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使人不仅不敢作恶、不能作恶,也耻于作恶,不想、不愿作恶。(刘余莉)

[责任编辑:杨凡、王江华]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激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力量

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积淀了丰厚的...[详细]
光明日报 2021-01-13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把“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作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重要内容,作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这...[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1-12

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1-12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社会主义...[详细]
光明日报 2021-01-11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归根到底要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做实,把博大精深的思想观点转化为厉行法治的强大动力,把...[详细]
光明日报 2021-01-08

用“紧日子”换取老百姓“好日子”

从瑞金时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延安时的小米加步枪,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弘扬艰苦奋斗、勤...[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1-08

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为人民...[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1-08

为基层减负,蓄积实干力量

新一年,新征程,新气象。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从大疫之下逆行出征的铿锵誓言,到洪峰中屹立不倒的鲜红党旗,再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无私...[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1-06

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达到新高度

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1-06

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本质体现

2020年8月下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提纲挈领,以点带面,...[详细]
人民网理论频道 2021-01-04

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 ——学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收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文稿52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推动党的...[详细]
人民日报 2021-01-04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