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话语体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德海

2019-07-30 09:27:07

【智库研究】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蓬勃发展的中国智库更要自觉强化使命担当,通过科学有效、富有特色的话语体系解读中国方案、表达中国声音、传递中国智慧。

推动智库话语体系建设与时代同步伐。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个时代都有体现其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每个社会也都有表征其价值取向的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更有着与时代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和知识范式。推动智库话语体系建设与时代同步伐,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体现其真谛真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练新的思想精华,升华规律性认识,总结实践经验,为构建新型智库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结合智库建设特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融入智库研究之中,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对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贯穿于智库话语体系建设全过程。

推动智库话语体系建设,要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新时代之新,新在宏观背景的重大变化与转换,新在一系列重大目标任务的丰富与拓展: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系列转变与跨越,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

推动智库话语体系建设,要紧扣新征程的实践脉动。当前,一些智库研究局限于对政策进行同步解读、阐释,而在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方面则相对欠缺,导致智库话语前瞻性不够、标识度不高、传播力不强、影响力不大。新的伟大实践日新月异,新型智库建设要跟上时代发展,就要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现实需求,创新话语体系,为事关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命题提供解释框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工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范式。

推动智库话语体系建设与政策、学术和媒体话语体系有机贯通。智库是思想生产和智力传播的一种新型平台,智库话语体系的建立,既是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深化的过程,又是与其他各类话语体系融会贯通、共同提升的过程。智库话语体系与政策、学术、媒体等话语体系既密切相联,又有所区别,要推动智库界与学术界、政府、新闻媒体交流互动,在跨界切磋和思想碰撞中推动话语革新。

坚持对策研究、问题导向,推动智库话语与政策话语贯通。智库与决策部门对接不畅、话语体系不兼容,是当前制约智库咨政建言的一大瓶颈。党委政府是智库最直接的服务对象,构建智库话语体系,需要站在政策分析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求解问题,用政策话语凝练观点、提出建议。如此,才能不断产出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党委政府决策需求的原创性成果,形成科学规范、逻辑严谨、特色鲜明的智库表达风格,更好地发挥咨政建言功能。

坚持吸收借鉴、创新发展,推动智库话语与学术话语贯通。当前,不少智库研究主要是在学术话语体系下进行,没有体现鲜明的智库色彩,智库成果评价也主要沿用学术评价框架,不利于激发高质量的智库成果产出。构建智库话语体系,需要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广泛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调查方法、研究方法、分析方法。同时,要注意把握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理论研究的差异性,通过话语加工、话语转化彰显智库色彩,避免以学术话语、理论话语简单替代智库话语。

坚持成果应用、影响社会,推动智库话语与媒体话语贯通。媒体是智库成果的大众传播渠道,社会公众是智库研究的智慧来源和服务对象。构建智库话语体系,需要深入研究媒体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特点,借鉴媒体话语、大众话语阐释政策、传播思想,扩大智库成果的社会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

推动智库话语体系建设与世界文明话语体系互通互鉴。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与世界人民携手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智库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上多样化文化文明相互融通的桥梁。由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起步较晚,智库研究中仍有一定的西方话语色彩,较少提出能够吸引国际学界、政界关注并引起共鸣的概念、观点等,一定程度上陷入“有理讲不出、讲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这一点必须尽快改变。

构建智库话语体系,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智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等重要论述,在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实践中深化完善。要推动智库界专家学者加强国际交流。深入了解西方舆论界关注点,吸收借鉴西方智库话语体系建设的有益经验,吸收有助于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文明成果,在充分借鉴国际话语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构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话语体系;要综合考虑世界各国文明文化特点,善于运用国际学术界、理论界、智库界易于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解读中国实践、阐释中国经验、传播中国声音,努力提高智库成果的国际认同度和国际传播力,不断增强中国智库国际话语权;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智库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进“智力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参与世界各类政党、政府和社会组织举办的重要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智库交流合作,推动更多智库专家走出去。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功能,以良性的智库对话增进互信、促进合作,以智库共同体建设促进国家对外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智库界的贡献。

(作者:刘德海,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就与思考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却顾所来径,苍茫横翠微。”总结和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已走过的70年历程,是为了探明前路...[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7-30

胸怀“两个大局”的高远战略思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科学把握这“两个大局”、进行深邃思考形成的理论结晶,又是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中坚持和发展中...[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7-29

与时代同行 为人民立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既对历史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广阔舞台,中国近代史研究一定会有更加繁荣的未来。[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7-29

向改革寻找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体制机制制约,在全面扩大开放中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7-29

以革故鼎新开辟未来

回首70年波澜壮阔的不凡征程,正因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我们不断创造发展的新成就;正因激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迎来了新时代...[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7-29

与时代同行 为人民立论 ——新中国7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发展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详细]
人民网 2019-07-29

李克强:推进"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回顾过去一年“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7-29

满腔热忱为退役军人服务

经过人民军队“大熔炉”淬炼的广大退役军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满腔热忱为退役军人服务,是做好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7-27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追梦人

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蓬勃生长的空间;每个人为了梦想进行的努力,都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份力量。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7-26

正家风重家教助推党风政风清正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关系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7-26

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密码

流动的中国从多个维度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为人们凭借自身努力改变人生轨迹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高水平社会流动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7-26

以深学实干坚守初心担起使命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既要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解决思想认识上的深层次问题,牢记初心使命,又要在知行合一、实践实干...[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7-24

以奋斗精神走好新长征路

的确,虽然面临困难和挑战,但延安是新兴的、发展的,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正如一粒种子虽然渺小,却孕育着未来大树参天、硕果累累的无限可...[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7-24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