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19-06-05 08:49: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重要论述,鲜明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从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视角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示范效应。

1.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参照

推进任何建设、做任何大事,方向是第一位的。方向正确,哪怕有一定的曲折,最后大都能够走向光明;方向错误,必然会走向失败。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呼应人民根本追求,科学把握前进方向,以此确定现代化的正确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高度契合世界发展大势。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看,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社会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我们党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从现代化发展潮流的视角看,无论哪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拥抱世界,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等世界变革大潮同频共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积极的态度了解世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充实、丰富、提高自己。今天,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毋庸置疑,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是符合现代化规律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追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此确定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具体方向。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乃至之后更高阶段的奋斗目标,都是依据人民对利益和幸福的追求来确定的。在准确把握方向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方向上具有强大定力。苏东剧变后,当“社会主义失败论”等错误思想观点甚嚣尘上之时,我们顶住了压力;今天,面对“八面来风”,面对各种“改革药方”,我们仍然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现代化前进方向的抉择和坚持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应当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从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方向中探寻本国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应当顺应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对利益和幸福的追求,以此确定现代化的具体方向;认清了的方向应当以强大的战略定力牢牢坚持,坚决避免改旗易帜、改弦更张,成为别国的附庸。

2.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定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重要参照

实现现代化,方向定下了,还须沿着这个方向开辟出可行的道路来。道路关乎现代化的成败,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把科学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找到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与人类文明大道相生相依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列宁曾指出,“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深刻理解、批判吸纳当时人类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和19世纪科学技术新成果,并把它们同当时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坚持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以各个国家的发展和各个民族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为参照,积极吸纳和借鉴人类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使之始终具备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先进性和真理性。毋庸置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是独立于人类文明成果之外的,而是与人类文明成果相融共生的科学真理,从根本上打开了吸纳人类文明成果的大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独立于人类文明大道之外的,而是与人类文明大道有机统一的人间正道,指引着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成为人类文明大道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要看这条道路是否适合本国国情,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能解决问题的,才是行得通的。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并不断走向繁荣兴盛。“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要由人民来裁判。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同时也决不照抄照搬别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开辟和拓展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清晰的镜鉴:应当面向人类文明大道广采博纳,体现现代文明发展逻辑;应当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找到能够解决本国问题的具体路径;立足本国实际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要不断坚持和拓展,防止在霸权的压力下简单照搬和复制别国发展模式,避免由此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3.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守本国文化独特底蕴提供了重要参照

现代化绝不止于单一的经济或技术层面,文化和精神层面也很重要。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现代化道路,任何道路的选择与建构,都离不开特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传承与现实国情的结合。离开了固有的历史文化底蕴,纵然有再多的物质财富积累、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再现代的管理制度,也会成为西方大国的“文化殖民地”,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现代化。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就会“失魂落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文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赓续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精神追求,即使是同一类现代化发展路径,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不断推陈出新,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例如,一国两制、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词语,是中华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互促互进的生动体现,已经融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之中,成为中华现代文明的重要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使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底气更足、动力更足、后劲更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文化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承继民族根脉的特有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自信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积淀和价值凝结,折射出当今时代进步的潮流。一直以来,国际上唱衰、围堵中国的敌对势力此起彼伏,然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却表现出遇难不惧的定力、矢志不渝的耐力、化危为安的魄力。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深厚文化基因起着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应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防止出现“割断历史”“全盘西化”的困境;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应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本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增强生机活力。

(作者: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王强)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坚定信仰信念,思想政治受洗礼

信仰之基一时一刻也不能松动,精神之钙一丝一毫也不能缺少,在主题教育中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淬炼政治上的坚...[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6-05

人民要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刻改变了中国...[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6-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6-04

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永怀初心砥砺前行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不忘初心,牢记时代使命,勇担社会责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负韶华、永久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志...[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6-04

重视党建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势

我们党成立98年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生机勃勃、风华正茂,与重视对党的建设丰富实践的理论总结、重视对党建理论的创新是分不开的。这也...[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6-0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

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让人民群众不断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了民心;始...[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6-04

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6-04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6-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造福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6-03

从多重维度探寻初心的丰富内涵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详细]
光明日报 2019-06-0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宣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恒定的可贵品格,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庄严宣示。[详细]
北京日报 2019-06-03

紧抓经济活跃增长极的发展新机遇

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详细]
学习时报 2019-06-02

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这次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团结...[详细]
人民日报 2019-06-02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