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何中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进行文化寻根

来源:齐鲁网

作者:何中华

2018-11-03 15:31:11

编者按:为持续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网上宣传,齐鲁网·闪电新闻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山东广电融媒体中央厨房的优势,策划推出“学习新时代——理论讲堂”活动。与山东大学合作,值山东大学117周年校庆讲授“经典十课”致礼山东大学117周年经典时刻,“学习新时代——理论讲堂”活动对何中华讲述的《我们今天在何种意义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程直播,对在何种意义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讲解。

何中华--图

点击进入直播↑↑↑

时间:2018年11月2日

地点:山东大学中心校区

讲堂内容:我们今天在何种意义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讲堂嘉宾: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何中华

所谓民族,是分享了同一种文化传统的共同体,这是民族的文化学概念。从民族的文化学概念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所以,今天我们要从文化角度,认识中华民族,认识我们的国家,筹划民族的未来。那么,今天我们要在何种意义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何中华认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在任何可能的意义上都成立,而是在特定语境下规定其内涵,这个语境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面临着文化认同重建的任务

何中华认为,对于非西方国家和民族来说,现代化不仅面临着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还涉及东方和西方的关系;我们要告别传统,才能实现现代化。何中华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面临文化认同的问题。文化对人而言,具有本体论意义。因为人与文化相互定义,人是文化的动物,由文化来定义;文化即人化,由人来定义,这就建立起解释学循环,这意味着,文化对人而言具有本体论意义,人是文化的存在。如果文化被解构,人很难找到真实的、本体的自我,人就无法回答“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文化的意义上我是谁”的问题。传统被斩断,不能很好地继承,西方的文化又不能真正学到,表面上什么文化现象都有,但我们的文化却是困乏的,这是一种富饶中的贫困,这也是非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很难避免的历史现象。

所以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如何重建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这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无法逃避的任务。我们今天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用心就在这——进行文化的寻根,重建与传统之间原罪般的关系,从而在文化上找到真实的自己。

二、文化自信得以确立的根据

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自觉,即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达到了自我意识,对自我有自觉的把握。何中华认为,要达到自觉需要有外在的他者作为镜子来折射自我。比如,国学、中医、国画等等词语,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因为外来品的进入,产生这样的词语来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晚清以来,因为列强侵入,使中国人民有文化自卑思想,产生文化自我殖民现象。如何从文化自卑转为文化自信,是当前文化领域面临的问题。

timg

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民族复兴必须以这个民族的主体性姿态来表现。文化自卑是一种被客体化的角色,这个民族是被审视的,这是晚清以来特定的历史语境决定的,是被现代化的过程,而不是作为主体主动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确立我们的主体性角色,从文化自卑中走出,走向文化复兴。因此文化自信既是一种主观需要,也是一种客观可能(中华民族面临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客观趋势)。何中华认为,中华民族已经逐渐成为对世界事物有一定建构能力的民族,面临着历史性的、井喷式的发展,这对我们确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

三、抵御外来文化同化的盾牌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变。进入全球化语境,历史才进入了世界历史。在进入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会出现文化匀质化现象,但这种匀质化在东西方国家是不对等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随着世界市场的开辟,东方从属于西方”。我们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命运,我们要试图探究一种非西方式的现代化之路,何中华认为,这是东方国家的历史任务。

在东西方文化不对等的格局之下,中国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危险,这就妨碍文化的多样性。人类要活下去,需要有两个多样性,一是生物多样性,一个是文化多样性。何中华认为,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世界各国都推崇一种文化,那文化就会面临灭顶之灾,这是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西方文化霸权,将异己文化同化,就会使文化多样性消失,因此,为了捍卫文化的多样性,我们也必须提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种客观需要,这不仅是对本民族的贡献,也是对全人类的贡献,即维系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上,体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四、扭转礼崩乐坏局面的法宝

何中华认为,现在人类大量的问题都可以追究到人性的堕落。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何中华认为,有四项指标左右着人的幸福感:第一是犯罪率;第二是离婚率,义务感和责任感的降低;第三是自杀率;第四是精神病患者发病率。而这几项指标,近几十年呈上升趋势,说明道德感降低,这四项指标与道德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而道德衰弱会导致社会信任体系的缺失。何中华认为,社会信任对人的意义就好比空气,没有空气人就会缺氧。如果空气决定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话,信任则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无法进行。

书法

那么,如何重建社会信任体系?何中华谈到,社会信任体系的基础是道德,而道德的基础是信仰。一个人虔诚的信仰是在生活中“泡”出来的,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和氛围中熏陶、滋润出来的。一个人的气质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是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比如,中国汉字讲究横平竖直,讲究“方正”,长此以往会内化为做人的品性和风范,做人也要像写字那样,讲究方正,讲究章法,内在为做人的人格特点。何中华认为,今天我们要拯救道德,就要营造适宜的文化土壤,为养成虔诚的信仰提供前提。文化的作用需要长时段才显现,历史周期越长,文化的作用体现越明显。因此,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扭转这种局面。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要追溯的马克思主义那里。但是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不可能是“活”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活”起来,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完成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可剔除的有益变量,如果我们有文化自觉,那么将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的发展。

马克思

六、弥补西方文化局限的重要资源

任何文明都有局限,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长处是什么?按照罗素指出的,如果说西方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是科学,那么中国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就是其健全的人生观,即中国文化在提供健全的人生观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

人们要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中国文化提供了参照系。比如,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一是自然境界,百姓日用而不知,人格是庶人;二是功利境界,有我境界,认识到自我,追求自我利益的满足,人格是小人;三是道德境界,将自我超越,人格是君子;四是天地境界,将自我超越忘掉,达到圣人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了参照系,就有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即使堕落了,也会有羞耻感。任何时代都有坏人做坏事,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坏人做坏事是理直气壮的。这是真正的危机,社会上一些价值标准已经紊乱,坏人做坏事却得到喝彩,好人做好事得到讽刺,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华文明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当然,西方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何中华认为,人的理性发现了人,同时也能消解人、解构人。如何将人“杀死”,即将人还原为客观逻辑,人的“灵性”还原为“物性”,用科学探讨人的本质,会将人性之理还原为伦理,再将人的伦理还原为心理,再将人的心理还原为物理,人就不存在了。这样,人们做坏事,就会归结为物理因素,但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之外的动物都是“唯一性”,而人具有两可性,人要学会“做人”,这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比如,人拒绝了恶就是善,但是动物不用,不用扮演道德主体的角色。用科学的理性看人,人就是肉体存在物,是受自然律支配的,人就不用扮演道德主体的角色,道德就无法谈论。从这个角度看,西方文明有其局限性,中国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明的不足,提供建设性的价值。

七、预防现代性弊病,提供免疫剂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预防现代性弊病,提供免疫剂,即在西方文明的缺陷没有暴露出来之前,就有预警的作用。比如,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这些都具有全球性,比如,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带来的危害、解决的出路依赖于全人类的合作。这些问题的出现,宣告了用工业文明来发展实效的失败,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紧张、敌对和疏离。

一个文明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毁灭却可能是瞬间发生的。何中华认为,技术有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古典技术是讲究“天人合一”的,比如古代的风车,将风能变为动能,依靠自然、顺应自然;但现代技术“以人克天”,人扮演的是主动的角色与姿态,而不是顺应。现在的一些自然问题是现代技术通过全球化变为整个人类的手段与自然界打交道带来的。因此要恢复技术的古典品格,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智慧,重建现代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很超前的,指向了未来,提供了一条拯救之道。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能够弥补现代性的弊端。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奋斗者

4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绳绳相继,带领中国人民推动改革开放从探索到全面推进再到全面深化,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详细]
光明日报 2018-11-22

以更坚定信心更有力措施推进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实施改革开放的一条成功经验。[详细]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11-22

《人民日报》报道山东弘扬沂蒙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情况:守护阵地 创作精品 加强教育 突出典型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挥富有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优势,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加强挖掘阐发...[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22

为世界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论习近平主席亚太工商峰会主旨演讲

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深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郑重宣示了中国为世界...[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22

坚持包容导向,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

文明的交往是无法阻断的,互联互通、包容发展,是时代潮流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难得机遇。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我们一定能在...[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22

孔子故里曲阜: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和谐发展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曲阜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重要特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曲阜矢志不渝地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勤俭、仁孝、诚信...[详细]
新华网 2018-11-21

在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上开拓奋进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详细]
解放军报 2018-11-21

以新作为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必须大力弘...[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21

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只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开新局于伟大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自我革命,中国就一定能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21

乘历史大势 走人间正道

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中国倡导推动的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全球化,是人类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21

林建华: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 2018-11-20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改革成果述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的改革让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让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让农村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好势头。[详细]
光明日报 2018-11-20

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要以增强文化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为着力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20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