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弘扬“红船精神” 致力乡村振兴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毛攀云

2018-07-23 11:03:07

“红船精神”是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要深入挖掘“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彰显“红船精神”的巨大引领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和重要步骤。“红船精神”是新时代引领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首创精神擘画乡村发展新图景

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重要内涵,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乡村振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各地文化、自然资源要素存在差异,区域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引领,创意设计,创造产业,久久为功。

创新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改革与创新驱动,基本前提是制度创新,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来消除限制与阻碍乡村发展的因素,激活乡村要素,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通过制度创新引领市场创新,通过市场创新激活乡村要素,才能不断激发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生机和持续健康发展。

创意设计是改变千村一貌,实现乡村差异化发展的关键。乡村振兴要规划先行,搞好顶层设计。根据乡村传统文化、人文地理、空间环境等条件进行人居环境与农村市场产品的创意设计,打造特色村寨、特色文创产品、特色文化旅游景观等,形成乡村发展优势,吸引人才回流,吸引资本流入,构建千姿百态的乡村创意产业集群。

创造产业,培育乡村经济增长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乡村振兴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主动形成和完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乡村产业链。乡村产业要倡导绿色发展,打造绿色产业和绿色生态,创造出生态宜居、产业兴盛的新时代乡村图景。

以奋斗精神续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创新所描绘的美好乡村蓝图要靠奋斗者来实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乡村振兴就应该是一首奋斗者之歌。

乡村振兴需要不忘初心的奋斗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红船精神”所承载的奋斗思想,是中华民族和共产党人的固有本色,是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强大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

乡村振兴需要汇聚磅礴的奋斗力量。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的制约,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专业化人才。发挥科技人才优势,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等,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汇聚振兴乡村的天下人才。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振兴乡村的强大合力,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续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乡村振兴需要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成就各项事业一以贯之的永恒主题。乡村振兴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坐享其成或敲锣打鼓就能实现,要靠党和人民共同奋斗。乡村振兴还有许多功课要做,任重道远,各地短板还很多很明显,需要有时不我待、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需要有沉下身子、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乡村振兴不可能一天实现,唯有坚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以奉献精神塑造乡村发展新风貌

“红船精神”所承载的奉献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新时代,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强大支撑。精准扶贫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采取社会各界帮扶,留住一批扎根农村的青年人才,培养一批有奉献精神和有脱贫才能的基层干部,推动乡村面貌的整体改变。

要鼓励社会各界发挥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社会各界都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在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役中,要全面发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企业家、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可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互联网服务、产品设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青年人才。通过政府组织,实行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地方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整合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灵活设置专业,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鼓励城市专业人才长期参与乡村振兴,鼓励甘愿奉献农村的人回到乡村创业,鼓励城市医生、教师、科技人员等不定期服务乡村发展,多途径多手段吸引致力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才投身现代农业。

要发现与培养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基层干部。从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关键是最后的执行力,执行力的发力端便是党的基层干部,他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探索者与实践者。基层干部要用奉献精神从严要求自己,要能深刻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内涵和战略意义,吃透党的政策、理论、方针路线,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带领村民集体奔小康的综合能力。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全力以赴,精准施策,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结出乡村产业的累累硕果。

(作者:毛攀云,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着我们党建设党员干部队伍的根本取向。[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23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激发农民创造力提升农业农村生产力。[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7-23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启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7-23

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的今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弘扬跨...[详细]
经济日报 2018-07-21

以理论社团为载体,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学习会将牢固树立社团宗旨,坚持理论社团建设的不变形、不走样,始终以号召并带领青年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初心和...[详细]
齐鲁网 2018-07-21

用鲜活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今天我们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以涵养正气、淬...[详细]
学习时报 2018-07-21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详细]
大连日报 2018-07-21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共产党人根本价值观的深化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始终不渝的根本价值观,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根本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详细]
红旗文稿 2018-07-21

坚持和加强党对新兴产业的全面领导

深入探索新兴业态和互联网产业党建模式、坚持和加强党对新兴产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新兴业态蓬勃向上、持久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20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造性发展。[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20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能否使我们党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执政能力、走在时代前列、增强生机活力,是检验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7-2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

浙江省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最突出的政治任务,迅速把习近平同志的关怀和期望传递到全省党员、干部和群众之中,推进...[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7-20

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唯物史观,认识到文化不仅来源于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现实世界...[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19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