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贾丽民

2018-07-19 08:44:07

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来理解文化,就不仅要把握其名词性意义,更要把握其“以文化之”的动词性意义。“化”是文化深层力量的生动体现,它强调文化的实践性,即文化对现实世界的改变。所以,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唯物史观,认识到文化不仅来源于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现实世界。正是源于对唯物史观的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彰显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定位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凸显了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对唯物史观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基本原理的自觉运用。文化的兴衰直接关涉国家存亡和民族安危。文化兴盛才能促进国家兴旺、民族强大;反之,文化衰弱只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近代史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演绎。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应有状态和基本前提。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形成文化的繁荣兴盛局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质性地推向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纵深腹地,使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有中国发展成果的同时,由衷呈现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并将这份自信自觉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在悠久的文明历史中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伟大的文化,原因就在于这些历史的真正书写者不是某些“圣人”,而是实实在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民族危亡之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经历无数血雨腥风洗礼,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此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在此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科学客观的现实批判本质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在性格凝结在一起,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文化自信,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牢牢立足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并与当前中国发展实际融为一体的,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升华和彰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彰显了对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首要性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的自觉运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深刻阐释,这是对文化“化”的功能的鲜活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前提就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经过历史实践检验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和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本民族形成强大合力、克服重重障碍、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披荆斩棘朝着实现复兴梦想砥砺前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气,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发挥文艺润物无声的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开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努力探索的重要方面。“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化”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发挥巨大的体制性、结构性保障作用。以上五个方面,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缺一不可,它们立足中国当前发展实际,充分考虑生产力发展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顶层设计与推进路线,充分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自觉运用。

 (作者:贾丽民,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从四个维度发力,做到标本兼治,治本为...[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19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经验与挑战

科学总结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7-19

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18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逻辑

股份制改革不仅巩固了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搞活了国有企业,而且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市场活力。[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7-18

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提升党性修养

党员领导干部既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又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立德、治国理政的智慧。[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17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每个人理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17

弘扬“红船精神” 书写时代答卷

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全体党员必须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任何时候不能丧失革命精神。[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17

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7-17

黄坤明:高扬新时代党的理论旗帜 发挥好中央党刊示范引领作用

高扬新时代党的理论旗帜,把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职责,切实发挥好中央党刊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筑就党的理...[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7-14

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应对新时代风险挑战

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详细]
人民网 2018-07-14

弘扬中华文化育人精神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历代教育家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不仅有着卓有建树的理论成果,而且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立德树人教...[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真正提升贯彻落实的自觉性。[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13

推进新时代党务公开的阳光工程

推进党务公开工作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新作为,必须深刻领会《条例》颁布的重大意义,认真抓好《条例》的贯彻执行。[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7-1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