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振峰

2018-06-06 15:29:06

【党史钩沉】

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并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新的概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变迁和国情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同时也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而逐步深化和不断发展的。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我们党科学判断国情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对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农民,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同时又与封建地主阶级盘根错节,共同压榨劳苦大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究竟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依此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国情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深刻认识和总结。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得出结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正是基于对当时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我们党才科学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战,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最早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概括的是1948年9月8日至13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刘少奇也在这次会议上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资本家和富农)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以后,这就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他特别强调:“要清醒地看见这种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最早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论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那时在农村中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有两年至三年时间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以此为依据,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任务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中国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党的八大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系统概括。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经修改补充后在当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毛泽东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同时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两类不同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前者的性质是对抗性的,所以要采取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而后者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所以只能用民主的、教育的方法来解决。毛泽东还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总的来看,我们党在这个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后来由于党内出现了一些“左”的倾向,从而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偏差,1957年10月9日,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论断;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党对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认识的失误导致了后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决策的失误。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进行了重要论述,他指出:“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正是在上述阐释的基础上,1981年6月27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党的八大时的提法并作了进一步精简和提炼:“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一概括成为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制定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新变化。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党的十九大报告也作了概括: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当然,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总之,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我国国情的具体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的,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作者:韩振峰,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任务成果)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6-06

弘扬“上海精神”,扬帆新征程

青岛峰会是上合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峰会,是一次定方向、明目标、展未来的盛会,在上合组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6-06

“上海精神”照亮上合之路(望海楼)

以上合组织诞生地命名的“上海精神”,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核心内涵,既是该机制及其前身“上海五...[详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06-06

海右今语丨鲁义:从“我的政绩”中解放出来

对标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全省各级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从“我的政绩”中解放出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真正转化...[详细]
大众日报 2018-06-05

新时代上合组织大有可为

恰如风华正茂的少年,上合组织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和平稳定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动能不断涌现、影响力不断提升,迈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6-05

明确乡村功能定位 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以明确乡村的功能与定位作为前提和基础。[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6-05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和时代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发展治理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要...[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6-05

开启上合组织发展新阶段

上合组织17年来不忘初心的探索说明,只有立足于长远利益,才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政策安排,才有助于企业稳扎稳打地前进。[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6-05

强化看齐意识重在落实

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端正思想、提高站位,强化担当精神、宗旨意识,同时打造良好政治生态,使之将看齐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看...[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6-04

深刻认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深刻认识、牢牢把握坚持和加...[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6-04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6-03

陈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陈希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和人才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6-03

【专家谈】“上海精神”不愧为维系上合组织的“定海神针”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伊始庄严提出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合...[详细]
新华网 2018-06-02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