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新发展理念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行动指南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书俊

2018-05-11 14:42: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在准确把握这一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党中央及时作出了重大判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历史地、具体地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果我们不能深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找不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路径,抓不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就不能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能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认为社会主要矛盾也不会发生转化;也不能以为既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须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从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上给予的总体上的重要判断。当然,这个总体上社会主义不发达的阶段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已经显著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则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对我们推进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主要矛盾解决不好,其他矛盾也就无法根本解决。“牵牛要牵牛鼻子”。在工作中要学会“弹钢琴”,善于抓重点,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说,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工作中心、抓住了工作重点、抓住了工作关键。着力抓主要矛盾,围绕主要矛盾开展各项工作,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发展仍然是“硬道理”,不过,新时代的发展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和发展内容上有着更高要求,更能体现发展的本质,即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此外,新发展理念不只是经济发展,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和关键所在。我们说,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解决主要问题的“牛鼻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发展理念不仅明确地指出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而且也明确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而这恰恰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容。新发展理念既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赋予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新的内容。进入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把新发展理念看作一个系统和整体,系统把握和整体推进。不仅要将其贯穿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同时也要贯穿到新发展理念自身之中。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新理念、新措施、新方略、新路径。新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从根本上说,新发展理念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所以,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作者:周书俊,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凡、冀姣]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5-11

探索建立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是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进贫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途径。[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5-10

准确把握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必须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全面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将农业的活力、农村的魅力和农民的动力充分释放出来,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5-10

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

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表现为把握历史前进逻辑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清醒,表现为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的胸怀,表现为对人类...[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5-1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出发...[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5-10

廉洁自律需保持"忍穷""如初"状态

从困境到顺境,从艰难到成功,思想上会产生放松倾向,心理上会幻现虚假安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丧失警觉和警醒。倘能始终保持“忍穷”心态、...[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5-10

网络强国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理论创新

讲话系统阐释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内涵,是指导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05-0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为实现人类美好未来提出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5-09

让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没有价值内核支撑,难言良法、难图善治,而脱离了现代法治语境,心中的道德律也难以自行。[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5-09

重磅微视频|《真理的光芒》

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火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亿万人民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详细]
齐鲁网 2018-05-07

艺术家带你重温《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详细]
齐鲁网 2018-05-07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与实现

要准确把握和理解这些重大判断,我们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这个美好生活的本质如何彰显、应如何理解,以及作为个体的人自...[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5-07

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照耀未来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5-07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