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加强文化认同教育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微

2017-07-17 09:52:07

文化认同也被称作文化身份认同,是个人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文化或民族群体的感觉。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文化认同是在某一文化的成员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学习并接受该文化的传统、语言、信仰、审美观念、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结构等,人们将该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等内在化,进而形成特定的认知、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并将该文化认同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从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或平衡感。本质上来说,文化认同是对某一文化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具有内在多重性的特点,可以从地理范围、社会类别、时间延续性以及主题范畴等不同维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单从地理范围角度出发,就可分为社区、城镇、地区、国家、区域以及全球的文化认同。其中,国家认同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共同的体验、共同的种族背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以及共同的宗教。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向心力的动力和源泉,是维系整个民族、国家文化群体的精神支柱。

美国心理学教授费尼根据个体文化认同的发展形成特点提出了文化认同形成的三阶段模式:未经核实的文化认同期、文化认同的寻求期、文化认同的完成期。在未经核实的文化认同期,人们把自己所在的文化的特点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有兴趣去探索和文化有关的问题。例如,人们在童年时期并不会去区分自身家庭文化的特征与其他家庭文化特征的区别。在这一阶段,人们通常会去从父母、媒体、社区或其他来源接受他们对于文化的观点。文化认同的寻求期是指人们为了更加了解文化以及理解该文化的成员意图而探索和质疑个人文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个人开始质疑为什么他们会忠诚某种信仰,并会将自己的信仰与其他文化的信仰进行比较。这一阶段的人们有可能正在经历他们生命中的转折点或者正处于日益认识到其他文化的人生时期。文化认同完成期的特点则是人们能够清楚、自信地接受自己和自己内在的文化认同。在这一阶段,人们常常允许他们的文化认同在他们未来的选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是动态的,它处于不断被生产、塑造和再塑造的过程之中。即使文化认同已经到达文化认同完成期,但个人对于某个文化的归属感也会因为自身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的改变而重新进入文化认同的寻求期阶段,个人的文化身份或文化归属感也同样不断地被建构、被修改、被完善。在文化封闭时期,本民族、国家受其他文化冲击影响的因素较小,自我文化认同方面并不会受到较大挑战,一旦个人的文化认同到达完成期阶段,便会相对稳定下来,此时的文化认同具有唯一主体性的特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家、各地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文化同化、文化碰撞、文化冲突等也不断出现,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产生质疑,国民文化认同危机日趋明显。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建构和确立清晰可辨、统一完整的国民文化认同,对于个人、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意义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文化认同的建构资源由语言、文化遗产、价值观念体系、大众媒介等因素组成,社会文化机制是文化身份认同的最主要的来源。加强文化认同教育需要从社会文化建设机制入手。

重视国学教育。一般认为,国学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等,它是中国人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重要来源。文化认同的建构和培养离不开国学教育。国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让大众广泛参与。对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有助于正确文化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塑造,人格、修养等的培养。在高校,同样要进行国学教育,并将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之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治国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谋划之道、治兵之道、修身之道、天人之道等融入其中,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中培养国民文化认同。

充分开发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消费产品,它在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的有用性和娱乐性的同时,通过传播思想、生活方式,影响消费者的文化和行为。文化产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报纸、杂志、图书、多媒体产品、软件、电影、电视节目、手工艺品等。文化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使人净化心灵、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增强进取精神。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为己任,弘扬中国文化。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中,要使中国文化的核心基因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元素,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和审美上的享受,促进文化认同的建构。

发挥传媒优势。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逐渐掌握大量的信息源并利用大众传媒发布和传播文化身份信息。与此同时,社会大众获取文化认同的信息也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的传播。在此背景下,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建构国民文化认同不容忽视的来源。大众传媒能够通过创造、传播、强化新的文化礼节和仪式,提供建构文化认同的丰富资源。例如,将奥运会开幕式、国庆阅兵式等仪式通过大众传媒的形式进行再设计、再生产,然后传播给大众。这一传播方式能够使观者产生亲临现场的感受,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文化认同。因此,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文化认同。

(作者:张微 单位:黑龙江大学;本文系2017年黑龙江省艺术规划项目“‘中蒙俄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黑土文化认同机制研究”[2017D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杨凡、彭飞]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靠教育更靠制度 用法治思维整治为官不为

为官不为问题,降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消解政府的公信力,阻碍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7-17

加快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资源。拥有国际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7-17

向世界传递金融稳定正能量

中国负责任、讲原则、顺大势、敢担当的抉择,对于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是一个巨大的利好[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7-17

用生命诠释知识分子的担当

唯有像黄大年一样,“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我们才能力戒浮躁、真干实干,凝聚起推动历史发展的磅礴力量。[详细]
光明日报 2017-07-16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筑牢振兴发展坚强保障

净化政治生态要从思想层面抓起,紧紧围绕“四个意识”这个思想建党的重要内容,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做到对党绝...[详细]
《求是》 2017-07-16

全面从严治党须严明政治规矩

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此,政治规矩对于中国共产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全面从严治党须严守政治规...[详细]
《红旗文稿》 2017-07-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理论意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法治建设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运用法律和制度的刚性规导和约束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规范化常态化...[详细]
光明日报 2017-07-14

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车高效运转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领导干部抓与不抓大不一样、实抓还是虚抓也大不一样。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抓改革只是满足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7-13

中国经济向好势头不减

今年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7-13

中国经济向好势头不减

今年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7-13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的担当精神,把握时代大趋势,回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改...[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7-12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众多,其自然环境、产业...[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7-1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梁八柱”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总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集中概括。[详细]
大众日报 2017-07-10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