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让哲学成为安身立命之学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侯才

2017-01-02 09:29:01

哲学的功能关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而在一定意义上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因此,就哲学所承担的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使命而言,哲学首先应是安身立命之学。

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实际上是把哲学当作安身立命之学的。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表达出这样一种理解。“天地之心”可以被理解为广义自然或世界的本原、统一性。它是客观存在的,对其自身而言也是无所谓善恶的。但是,对于人来说,需要把它揭示、呈现和展示出来,因为它是人的根基所在、源出之所,并且是至善的体现。所以,所谓“为天地立心”,是为人自身而立、为人自身而用的。而所谓“为生民立命”,立在何处?无须待言,当然是立在“天地之心”处,立在广义自然或世界的本原处、根本处。这样,“为天地立心”,是为了“为生民立命”,是为我们每个个体和整个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使其精神有所归依,有能够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

哲学在实际上究竟是不是安身立命之学?在古代可以说是,在现代恐怕已经不是了。

在古代,哲学的对象和研究重心是广义自然即整体世界及其统一性,而人由于在实践上尚未同自然完全分化,因此在理论上也就自然地被视为广义自然或整体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隶属于广义自然或整体世界及其统一性。这样,所谓自然与人或天与人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诚如宋代理学家程颢所言,“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在这种情况下,哲学所追寻的广义自然或整体世界的统一性、最高本体或本原——无论是中国的“道”抑或是西方的“存在”,与人有着现实的直接的关联,能够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据和依托,哲学自然也有理由被称为安身立命之学。

但是,近代社会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人工因素在社会历史中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哲学的对象和研究重心由广义自然逐渐转移到主体自身,人同自然或整体世界的关系也就愈益被分离和割裂开来,甚至人愈益被凌驾于自然或整体世界之上,被视为其余自然或整体世界的主宰。由此,就世界范围而言,哲学在欢庆主体性胜利的同时,也就愈益陷入某种自身的危机:

——主体性原则被绝对化,这种绝对化的形式即主体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取代了主体性自身。

——对作为世界之根本、本原或最高统一者的“道”或“存在”的追寻遭到实质性的废除和遗弃。尽管还有个别哲学家致力复兴和重建形而上学,但是我们看到,哲学的目光愈益转向形下的感性和经验之物,不再关注形而上学的本体,人们普遍认为其过于玄虚抽象而没有实际功用,甚至断定相关的思考和理论是一种“虚无主义”。

——愈益科学化、知识化、技术化,蜕变为单纯的工具理性。近代以来,哲学的科学化减轻了哲学的重负,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证性的基础和依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哲学对科学的依赖,以及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对哲学本性的过深浸润和消解。

——附庸于资本和权力,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甚至沦为物欲主义和各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工具;如此等等。

上述种种状况表明,哲学在今天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本己性和个性,人们再也寻觅不到清晰的自明的哲学本己性和个性了。这或许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早在1911年就已明确作出的断言:“对于哲学来说,模仿追随和衰落的时代已经到来”。

总之,近代以降,就世界范围而言,哲学逐渐丧失了本应具有的信仰、批判和超越之维,特别是丧失了将人与世界、与“道”或“存在”紧密结合、合而为一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哲学显然不再是或至少难以再是安身立命之学了。

如何让哲学成为安身立命之学?笔者认为应该加以关注和重视的是:

自觉顺应哲学伦理化的趋势,构建一种“自我主体性”。源自黑格尔遗著中的手稿《德国唯心主义最初系统纲领》曾明确地预言:“形而上学在未来将进入道德之域,……而伦理学将成为一切理念的完整体系。”哲学伦理化的核心,应是塑造和构建一种能够统摄和驾驭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主体性,使人成为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主体。这样的主体性,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自我主体性”。

重建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为伦理化提供本体论依据。至今仍有某些哲学家相信并坚执,传统形而上学已经彻底失效了,“存在”的失落是哲学的一种完全合理而应予肯定的发展,哲学研究没有必要再去固守和因袭追寻形而上的传统。其实,哲学应该摈除的只是与经验的形而下之物完全割裂和隔绝的特殊的形而上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主观世界的功能。马克思不仅重视改造客观世界,而且重视改造主体自身和主观世界。他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统一于人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始终将主体特别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自己哲学的核心。马克思还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描述为从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的过程,这一思想不仅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每个个体的完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心性论的传统。中国传统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心性之学。无论是在老子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还是在慧能的“识心见性”、程朱理学的“穷理、尽性、至命”、陆王心学的“尽性至命”等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是一种道德之学,心性之学,因而,也是一种安身立命之学。

使哲学首先真正成为哲学工作者自身的“为己之学”。哲学作为“安身立命”之学必然是“为己之学”。反过来,哲学只有成为“为己之学”,也才能真正成为“安身立命”之学。孔子强调“为仁由己”,学是“为己之学”,是针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蜕变世风。在今日市场经济条件下,此类世风愈甚,可见“为己之学”及其精神更加可贵和重要。因此,哲学工作者应率先垂范,首先切实从自身做起。其实真正的哲学家莫不如此。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杨凡、彭飞]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对于有宋一代,从前误读不少,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开始于宋代。其实,宋代社会仍然在前进、在发展,并非死水一潭、僵...[详细]
光明日报 2017-01-02

新起点,瞩望金砖“中国年”

站在金砖合作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让承载五国梦想的金砖列车再出发,动力更足、速度更快、驶得更远。[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1-02

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狠抓党内法规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在作出表率的同时,还要盯着抓、反复抓,加强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注重以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提升法规制度的...[详细]
人民日报 2016-12-31

中共的初心与定力(望海楼)

斗转星移,潮起潮落。展望未来,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必将巍然挺立、梦想成真。[详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12-31

坚持共享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时代诠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阐述了共享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详细]
人民日报 2016-12-29

从文化服务、经济帮扶、政策引领、社会交往入手 增进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

边疆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增进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详细]
人民日报 2016-12-29

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这一代媒体人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详细]
人民日报 2016-12-29

坚守新时期党报政治伦理

作为我国无产阶级政党不可缺少的宣传喉舌和舆论阵地,党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详细]
光明日报 2016-12-28

把全面从严治党紧紧抓在手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详细]
光明日报 2016-12-28

发挥好金融体系“定海神针”作用 做优做强中国特色国有银行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详细]
人民日报 2016-12-28

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以其高远的价值追求、开放的世界胸怀、包容的文化视野、成功的伟大实践,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详细]
人民日报 2016-12-28

无折扣可打 无变通可言 共产党员不能信教是政治纪律

共产党员不准信仰宗教,这是我们党的政治纪律,是我们党区别于大多数政党的一大特点。[详细]
人民日报 2016-12-27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重在增强“四性”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重要遵循。[详细]
人民日报 2016-12-27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