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20-07-03 08:40:07

《中国共产党领导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启示》

谁是真正的贫困户?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脱贫之后如何退出?长期以来,这一系列问题制约着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要想做到精准,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真正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

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这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贵州省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精确识别“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看房,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看粮,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看劳动力强不强,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通过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四看法”实际效果好,在实践中管用,是一个创造,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摸清扶贫对象的基础上,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

第一,从中央到地方,将脱贫攻坚的责任落到实处,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中西部地区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第二,在选派贫困村共产党基层组织(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上下功夫,确保“因村派人精准”。“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对改变农村贫困面貌、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至关重要。第一书记人选从哪里来?近年来中国各地的实践证明,优秀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能手、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或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员等都是第一书记的备选者。

第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第一,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二是构建产业发展带动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机制,奠定牢固的产业发展基础和稳定的脱贫机制保障。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推行“公司+合作社( 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水平,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利益。

第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通水、通路、通电等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要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实施易地搬迁。一是通过整合相关项目资源、提高补助标准、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发放贴息贷款等方式,解决好扶贫移民搬迁所需资金问题。二是做好规划,合理确定搬迁规模。三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安置点,尽量搬迁到县城和交通便利的乡镇级中心村,促进就近就地转移。四是想方设法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第三,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对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一是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二是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合理调整基本农田保有指标。

第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一是重点做好职业教育培训,使贫困家庭的子女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二是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探索率先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免学杂费,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政策。四是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探索建立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五,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对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群众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政策、门诊统筹和财政补贴等向贫困人口倾斜。

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

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县摘帽评估机制,明确退出标准、程序、核查办法和后续扶持政策,是解决好“如何退”问题的关键。

一是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将贫困县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对表,早建机制、早做规划。

二是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贫困县的帽子不好看,但很多地方却舍不得摘,主要是这顶帽子有相当高的含金量,担心摘帽后真金白银没了。这样的担心有其合理成分。客观上讲,贫困县摘帽后培育和巩固自我发展能力需要有个过程。这就需要扶上马、送一程,保证贫困县摘帽后各方面扶持政策能够继续执行一段时间。

三是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严格脱贫验收办法,明确摘帽标准和程序,确保摘帽结果经得起检验。也可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以增强脱贫工作绩效的可信度。

四是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脱贫了逐户销号,返贫了重新录入,做到政策到户、脱贫到人、有进有出,保证各级减贫任务和建档立卡数据对得上、扶贫政策及时调整、扶贫力量进一步聚焦。

【本书特别约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教授牵头组织撰写】

[责任编辑:杨凡、戴萌]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详细]
光明日报 2020-02-27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总结经验、吸...[详细]
光明日报 2020-02-19

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落到实处

新时代,我们要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详细]
人民日报 2020-02-13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详细]
经济日报 2020-01-21

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详细]
光明日报 2020-01-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生成的“逻辑密码”

这份《决定》无疑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纲领性文献。《决定》总结过去、立足当下、规划未来,清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详细]
光明日报 2020-01-15

发展电子政务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成为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新技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将更加深远,发展电子政务为推进国家...[详细]
学习时报 2019-12-18

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背景下,更好释放工业互联网...[详细]
经济日报 2019-11-27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三重逻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指明了发展方向,做出了重要部署。教育领域要回答好“坚持和...[详细]
光明日报 2019-11-20

不断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关于法治的知识、观点和心理的总称。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程度决定着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反过来也影响法治...[详细]
人民日报 2019-11-07

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南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详细]
经济日报 2019-10-25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